人口结构与教育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不知为何想到人口结构与教育,脑海中会突然浮现出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许这样去形容一种学生与家长与老师,这些最亲近的成长守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合适,但又确实有类似的体会。乡村人口数量近些年来逐步下降,适合劳动的、能够接受并传播新文化思想的青年大多数外出打工,到大城市寻求发展,已然跳出乡村,家中多数剩下务农的中年人及老人以及尚处于学龄阶段的孩子。而中老年人的一生,囿于整个乡村的狭小范围之中,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极其有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过是和土地与农作物打交道,固守成规,坚持己见,以乡镇为一方水土的终极代表,潜意识里将外围世界当做一个异次元的存在,很难跨出一步。他们接受的教育也多半停留在极其基础匮乏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文化熏陶可以说已经输在了相较人口结构恰当,文化素质高的地区的孩子的起跑线上。
同样的,因为人口素质层次的低下,辈辈相传的也不过是一种基于走出乡村的教育理念,于是乡村作为一个集体环境,自然而然的更加不用给予教育太多关注,上层的老思想,民众的老观念,啃噬着新生头脑本该无限扩展的边界,简直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恶性循环,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人口结构受教育的状况,很难跳出这个圈子寻求什么突破。
而人口素质结构相对比较高的地方,则会将教育看作是一种更持久,更长远,更多方面的伴随人一生成长的一个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语数英的课本灌输,不仅仅是成绩单上那几个数字,不仅仅是考取名牌学校的一个目标,更多的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到教化作用、帮助人生未来发展找到方向的功用。同样,因为民众本身的受教育层次之高,思想之活跃,眼界之开阔,又自然而然的会受到更多的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关注,来自于更新政策的关怀,于是很好地形成良性循环,愈好愈好。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之下,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出更优秀的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