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群(1978)曾根据我国接触交代铁矿床交代围岩中K,Na和F,Cl等组分的特征,进行过地球化学分类。作者(1980)在研究我国接触交代铁矿床的成因分类时,也曾指出碱质交代作用的类型和挥发组分的成分与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我国各类矽卡岩矿床大量资料的研究对比,挥发组分和碱交代的地球化学专属性就显得更为清楚,它与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密切相关。就是说,与一定岩浆岩组合有关的矽卡岩金属矿床中,常以某一种挥发组分和碱质为主,其他为辅。
表13-3列出了我国矽卡岩矿床挥发组分和碱质交代作用的主要地球化学类型及其相应的矿化组合和有关岩浆岩类型等。从表中可以看出:与中性、基性岩浆岩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以氯-钠型交代作用为其特征,表现在侵入体内接触带广泛发育钠长石化、方柱石化,有的矿床还发育含氯角闪石化。与中偏酸性的岩浆岩有关矿床中,除了Cl-Na交代作用外,还伴有钾质交代作用,表现为钾长石化或条纹长石化,伴生矿化组合相应为Fe,Cu,(Co,Au)。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铜(铁)矿床,以氯-钾型交代作用为主。当矿床中既有花岗岩又有辉绿闪长岩时,出现过渡的氯-氟-钾型交代作用。与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其交代作用地球化学类型主要为氟-钾型和氟-硼-钾(钠)型,表现为在岩体内接触带发育钾(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和氟硼质交代现象等。矿化组合也相应发生变化,前者为Mo,Fe,Cu,Zn,后者伴生Sn,W,Pb,Zn,(Be,Bi,Mo)。从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看,这两者也有差别,前者主要为同熔型,而后者则属于壳源改造型。
表13-3 我国矽卡岩矿床挥发组分和碱质交代作用的地球化学专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