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国公就是徐达家族,大儿子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四儿子徐增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定国公,他们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
大明王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只有六人被封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光李文忠、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遇春(常遇春已死,长子常茂世袭)。
朱元璋对待这六个公爵几乎都是先封后杀,只有魏国公徐达逃过一劫,自然死亡,儿子能够顺利继承爵位。
韩国公李善长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但也是朱元璋最为忌惮的功勋之臣,李善长不但功劳大,而且还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首领,朱元璋对他是既依赖又防范,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李善长成了朱元璋必除的功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诛灭全族,唯一因为长子李琪是驸马,逃过一劫,但是韩国公爵位不再世袭。自此韩国公爵在洪武年间就断了。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大明朝少有骁将,而且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与常遇春齐名的著名将领,连后来受封的颍国公傅友德都是他的副手。李文忠在洪武十三年病死了,曹国公的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继承。
李景隆远不如自己的父亲那么强悍,在靖难之役,率领大明60万大军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朱棣绕过济南长途奔袭南京,李景隆又当了可耻的内应,据说南京城门就是他给朱棣开的。
朱棣登基后,对待李景隆还是不错,让他继续保持了曹国公的爵位。内奸和草包在哪个阵营都不受待见,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弹劾,贪污受贿,除了不说谋反,什么罪名都有,明成祖朱棣架不住那一番弹劾,就把李景隆给办了,剥夺了曹国公的爵位。
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
这三个公爵基本在洪武年间都受到朱元璋的打压,冯胜直接被朱元璋给杀了,爵位肯定是剥夺了;邓愈是在出征期间病死了,其子邓镇虽然继承了卫国公爵位(后改封为申国公),但是老婆没有找好,娶了李善长的孙女为妻,受李善长案牵连,被朱元璋杀了,爵位被剥。
郑国公常茂完全受他老爹的遗荫,在洪武年间还是当了平稳王爷,他却和他爹一样的短命,病死的时候居然连个儿子都没有,就没人继承郑国公爵位了。
朱元璋实在是太喜爱常遇春了,不但给他画了身穿龙袍的画像,就算是无人继承公爵爵位了,就让常遇春的弟弟常升继承公爵爵位,并改封为开国公。
开国公常升在朱棣时期死亡,至于怎么死的,历史上没有个定论,有自然死亡一说,也有阴谋被杀一说。自此郑国公这一脉就此断绝。
魏国公徐达
重点来了,魏国公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又在起兵反元中立下不世功勋,为人有非常的低调,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后几乎都在家闲住,不参与政治,最后得以善终,洪武十八年病逝(野史说的朱元璋烧鹅杀徐达之说纯粹胡扯),死后追封中山王葬于南京钟山,陪葬明孝陵。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并在建文帝时期为抵抗朱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棣登基后,碍于徐达天大的功劳,也敬佩徐辉祖的人品,并没有对他进行清算,让他继续继承魏国公的爵位,只是不再参与朝政。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有其父之风,但是他的四子徐增寿就不一样了,他进行了政治投机,朱棣还在北京举旗的时候,徐增寿就暗地里和朱棣勾结上了,充当朱棣在南京的内应,没想到被建文帝朱允炆发现,直接就把徐增寿给杀了。
朱棣登基后,鉴于徐增寿的功劳,就封了他儿子徐景昌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于是徐家就有了两个公爵,并一致延续下去。
其实,在明成祖后期,徐家的两个公爵都曾经被朱棣剥夺过的,因为徐辉祖和徐景昌的儿子都犯有不法之事,后来明仁宗登基后,鉴于徐达的功劳,就给他们恢复了爵位,而且是世袭爵位。
自此徐达挣下的两个爵位一致延续到了大明灭亡为止。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