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2020年是糟心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地球貌似也听到了人类的呼唤,这一年地球竟然自转加速了,地球也想快快的转过2020年。
地球转快了,太阳日也就跟着变短了,不再是24小时(86400秒),太阳日指的是太阳出现在天穹顶的位置到下一次出现在天穹顶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
而我们的世界时(也就是我们的钟表)时间并没有调整,依旧是按照24小时过一天,所以对我们来说真实的时间并没有变快,我们还是在按照既定的时间过日子。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置之不理,不管地球是转快,还是转慢我们就照常按我们的钟表生活。
很明显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地球自转加速,太阳时短于24小时,而我们还按照24小时过一天,长此以往,我们钟表时间(世界时)明显会慢于太阳日;
这样会导致很严重的影响,例如太阳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会提前,甚至是早晨8点钟的时候,太阳都会出现在头顶的位置。(文后会解释为什么)
地球自转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周期是十分稳定的,但是它并非是一个绝对的常数,我们能够精确到毫秒(1毫秒等于0.001秒)级别来测量地球的自转周期的变化,得益于原子钟的出现。
这种钟表依靠原子规律的震荡来计时的,可以说非常准确,数千万甚至亿年误差不会超过一秒,自从上世纪的60年代我们就利用原子钟来测量地球的自转周期;
也就是观察遥远的背景恒星出现在夜空同一位置所需要的时间,科学家发现地球的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总是在毫秒级别上轻微的大于86400秒,也就是比24小时长一点。
但一直以来我们一天所使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世界时比太阳日短,所以为了规避这个误差,我们就发明了闰秒。
在特定的时间里,把我们的钟表拨快一秒。也就是人为加上一秒。自1972年以来,我们已经给我们的世界时,加了27次闰秒。最后的一次是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直接将时间改到了59分60秒。
但是现在看来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再需要正闰秒了,甚至需要增加负闰秒。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给世界时,减去一秒,保证和太阳日对准。
因为自2020年以来地球自转加快,转一圈不再需要24小时了,也是毫秒级别的波动,例如:2020年7月19日,这一天比整整24小时短了1.4602毫秒,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
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2005年7月5日,这一天地球自转用时比24小时少了1.0516毫秒。
所以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尤其是2021年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且加剧,一年中平均每天会比24小时短0.05毫秒。
因此有些人已经提出现在不需要正闰秒了,看来要引入负闰秒了。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给世界时减去1秒。
看到这里你肯定很困惑,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加速?
地球自转每天的时间都在波动,并不是一直在减小或者增加,但是平均一年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出地球整体是转的快了还是慢了。
很明显2020年、以及现在的2021年,地球整体转快了。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已经总是听说,地球的自转在减速,因为月球潮汐制动的原因。确实没有错,从长远的方向来看,地球是在减速,例如地球刚诞生的时候自转一圈也就是6个小时;
恐龙年代地球自转一圈也就是23小时,现在地球转一圈基本在24小时。减速的大方向没有错,未来,也就是数亿年以后,地球自转一圈可能会是25个小时。
但是在小的周期内,例如数年、数十年,地球的自转速度是会发生微小的波动的(毫秒级别),这是因为地核的冷却导致的地壳收缩、以及海洋、大气等一些复杂因素引起的。
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发生微小的波动,例如人类导致的冰川融化、地球表面质量的分布变化等等。
不过我们放心,自转加速并不是未来地球的主旋律,大的方向上还是会持续减速的。
下面我们再说下为什么非要添加正闰秒或者是负闰秒?
上图是地球轨道的一些情况,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的公转和自转、黄道平面以及赤道平面的夹角等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给我们带来了一天的昼夜交替和一年中的季节变化。同时我们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定了一天(24小时)和回归年的时间(365天或者366天)。
现在我们着重说下一天24小时是怎么来的?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的看上图。
我们一般认为一天的24小时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其实并不是的,地球自转一圈所花费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09秒。
也就是地球上的一个点从起始位置开始转一圈,再回到起始位置,就代表地球转了一圈。也就是上图中第二天地球上白色的点与紫线重合。
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时间规定一天的话,第二天紫色的点就不会指向太阳的中心了。这样就会造成第二天正午十分,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偏向东边,而不会像第一天一样出现在天穹顶的位置。
到第三天,太阳会更低,更偏向东边,第四天、第五天...,已经中午12点了,可能还是黑夜,太阳还没出来。
这样的时间根本无法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因此我们规定一天的时间是:太阳在天穹顶的位置,到第二天继续达到天穹顶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上图中,那个紫色的点,必须每天转到指向太阳中心的位置才算一天。
而地球额外转的这个角度来自于它每天会在公转轨道上前进小于1°的距离,这个距离会花费3分56秒。所以这样算下来地球自转一个太阳日就大约需要24小时。
但上文说了,地球自转不是常数,它有时慢有时快会发生波动。因此我们使用的24小时也只是个近似数。
虽然每天只是毫秒级别的误差,但一天时间,数年时间的累计也会造成我们的世界时和太阳日出现较大的偏差,导致太阳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准确。所以我们需要用闰秒来平衡这个差距。
至于现在地球自转的加速对人类有何影响,我觉得这没啥影响,因为这完全就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大不了我们引入负闰秒就完事了。
以后地球自转变慢了,在引入正闰秒。
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变慢
科学家经过测算,地球100年里1天慢千分之一秒至千分之二秒,也就是平均每年慢0.5秒,也就是平均每天慢0.0015秒。因此,地球每天并不是24小时,我们说的每天24小时是近似值。
地球自1972年到2012年共增加了25个闰秒,也就是地球40年里自转慢了25秒,也就是平均每年慢0.6秒。有些专家按照地球每年慢0.5秒计算,认为地球还有6300万年就会停止自转。
地球真的会停止自转吗?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不会停止自转。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会不会停止自转,关键看地球自转为什么变慢。地球自转为什么变慢呢?
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在46亿年前因内部的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形成太阳系,地球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地球的气温不断下降,体积逐渐缩小,40亿年前地球岩石圈形成,这时的地球半径是现地球的二分之一,这时地球一年为1460天。地球岩石圈形成后,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来,造成岩石圈膨裂,地球的体积不断增大。因为地球角动量守恒,根据角动量公式L= mrv,我们可以看出,地球的半经增加,地球的自转速度必然变慢。这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伸开双臂时在冰上的旋转速度就减慢,当他们抱紧双臂时,在冰上的旋转速度就加快,角动量不变一样。地球膨裂,体积不断增大,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证据:
1、40亿年前,地球逐渐冷却后岩石圈形成,这时的地球的半经是现地球半经的一半。因为地球是一个旋转体,虽然发生了膨胀但仍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地球的膨胀和太阳系的形成很相象,只不过膨胀后地球仍是钢体,而太阳系则不是钢体而已。
我们假设地球是太阳爆炸产生的、膨胀后的地球半经是膨胀前地球半经的2倍
设膨胀前地球的质量为m、半经为r、速度为v 则角动量L= rmv 周期为t
设膨胀后地球的质量为m1、半经为r1、速度为v1 则角动量L1=r1m1v1 周期t1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rmv=r1m1v1 (1)
虽然地球膨胀后体积增大了,但质量没变,所以m=m1
所以(1)式得rv=r1v1 (2)
所以r/r1= v1/ v
已知r/r1=1/2 (另有论述《古地球的半径是现地球半径的1/2》
所以v1/ v =1/2
因为v1 =2兀r1 /t1 v = 2兀r /t
所以 2兀r1 /t1 / 2兀r /t = 1/2
所以r1/ t1/ r /t =1/2 r1/r/t/t1 = 1/2 (3)
因为r/r1=1/2 r1/r =2/1代入(3)式得t/t1 = 1/4
因为t1=24小时,所以t =6小时
因为膨胀后地球(现地球)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1年365天,
所以膨胀前地球的周期为6小时一天,1年1460天。
2、2003年我国科学家通过在云南发现的蓝藻化石的研究得知,地球在13亿年前1年大约500天。
3、美国生物学家韦尔斯从生理坚硬的珊瑚虫甲壳化石的生长年轮和生长线得知,4亿年前泥盆纪时代的珊瑚虫化石上“年轮”中有400条”日轮“,说明当时1年有400天左右。
理论计算和地球自转逐渐变慢事实的总趋势是一致的,这说明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是地球膨裂,体积变大造成的。
作者:赖柏林
对人的影响很小,或者说微乎其微,每天的时间只缩短了几秒钟,而且不是每天的地球自转都在加速,地球有自己的速度调节机制,不用担心时间变得混乱的事情出现。
这个对人类的影响就是时间变得更快了,人加快老去,基本对我们生活没什么影响,因为现在幅度还很小,等到大了,联合国自然会调整。
每天的时间更加的不够用,加速了人类的衰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