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跟鳄鱼是同时存在的,为什么恐龙却遭到灭绝?恐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灭绝的??

2025-04-10 00:13: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实际上很多鳄鱼也灭绝了...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期的化石纪录中,鳄形超目有10个科存在者,其中5科在K-T界线后消失,其余5科存活到古新世。这些幸存的鳄鱼大多栖息于淡水与陆地环境,唯有森林鳄科同时存活于淡水与海洋环境。由此可看出有50%的鳄鱼灭绝,而且没有大型鳄鱼存活下来,例如北美洲的恐鳄。鳄鱼在灭绝事件后大量存活的原因,可能是它们的水生生态位与穴居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环境剧烈变动的影响。在2008年,Stéphane Jouve与其同事提出森林鳄科的幼年体生活于淡水环境,如同今日的海生幼年鳄鱼,所以当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灭亡时,森林鳄科仍得以继续幸存。淡水环境受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影响,不若海洋环境来得大。 补充: 关于 恐龙 的灭绝现在还没有统一确凿的理论...有的只是一些猜测... 恐龙消失于6千5百万年前的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 同时间还有许多生物也跟者灭亡 ,包含: 菊石 、 沧龙 科、 蛇颈龙 目、翼龙目、草食性的 乌龟 与 鳄鱼 、大部分鸟类、以及原始 哺乳类 。自从70年代以来,有许多研究试图探索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并形成数个理论。通常的解释是一个撞击事件造成了灭绝,有些科学家提出其他理由,或者是几个综合事件导致这次灭亡。 在 恐龙时代 末期,极区并没有 冰帽 ,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00到250米。地球各地的气温差异不大,极区与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差不到25°;整体而言较今日暖和,极区的气温高于现在的气温约50°。 恐龙时代的大气成分也与今日有极大差别。二氧化碳是今日的12倍,氧气则占了大气的的32%到35%,而今日只占了21%。但是在晚 白垩纪 ,地球的环境有显著的变动。火山活动增加,造成气候变冷,二氧化碳比例下降,氧气比例开始变动。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低氧气比例,可能是灭亡的直接原因。如果恐龙的 呼吸系统 类似现代鸟类,它们的呼吸效能将会有困难,需要更多氧气才能维持巨大体型的需要。 撞击事件 在1970年代后期, 加州大学 柏克莱 分校的 路易斯 ·沃尔特· 阿尔瓦 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提出了彗星撞击理论,造成了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阿尔瓦雷茨提出世界各地的地层,铱含量在6,500万年前有大量的增加,可视为撞击的直接证据 [118] 。有许多证据显示当时有颗直径5到15公里的 陨石 或彗星,撞击现在的犹加敦半岛地区,形成宽17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引发此次灭绝事件 [119] 。但科学家不确定恐龙是在撞击事件中灭亡,还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衰退。另有科学家提出这次撞击,使大气层布满灰尘,或者是使地球气温上升。 化石纪录不能看出 恐龙灭绝 的速度,但许多不同的测试研究发现它们的灭亡相当迅速。这些结果使科学界更加相信彗星撞击理论。撞击事件短期内会造成高温,而扬尘会遮辟天空,造成全球性的长时间气候冷却。大部分植物因无法光合作用而消失,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而死亡,而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来源,也渐渐灭亡,仅有 小型动物 和少量植物幸存下来。 在2007年9月,美国 科罗拉多州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威廉 ·波特克(William Bottke)与数位捷克籍的科学家,利用电脑计算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可能肇事者。根据他们的模拟计算结果,该陨石坑有90%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名为巴普提斯蒂娜(298 Baptistina)的小行星所造成的,该小行星直径接近160公里,运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在1亿6000万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被一颗直径约55公里的 未命名 小行星撞击后粉碎,主要的碎片形成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而某些碎片则闯入地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颗直径10公里的碎片,在6,500万年前撞击了墨西哥犹加敦半岛,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威廉·波特克的研究结果与阿尔瓦雷茨的理论相似,另外也采纳了柏克莱大学的物理学家查理· 穆勒 (Richard A. Muller)所提出的太阳伴星理论。查理·穆勒提出太阳有颗名为复仇女神(Nemesis)的伴星,复仇女神每隔2,600万年会经过 奥尔特云 彗星带,干扰了彗星的轨道,使众多彗星进入内太阳系。这些彗星的少部份会进入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发生撞击,进而造成大规模的灭绝事件。 火山爆发 在2000年以前,就有学者主 张德 干暗色岩(Deccan Traps,一种洪流 玄武岩 地形)是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但因为这次火山爆发始于6,800万年前,并持续超过200万年,所以当时认为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所造成的灭绝事件应该是逐步、缓慢的。但现在有证据显示,有2/3的德干暗色岩地形,是在一万年内形成的,发生于6,550万年前。显示这次火山爆发造成了快速的灭绝事件,可能在数千年内,但还是远比撞击事件长。 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借由数种方式造成了灭绝事件,灰尘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喷出,灰尘使地表的 日照 量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当灰尘慢慢降落至地表时,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增加了 温室效应 。许多植物因此而死亡,草食性恐龙因没有食物而灭亡,而肉食性恐龙也相继灭绝。在恐龙大规模灭绝前,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似乎与 全球暖化 有关。有证据指出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之前的50万年内,大气温度曾上升8 °C。 在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仍被认为是缓慢灭绝事件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便已提出古生物学家被少数的资料所混淆。他的警告当时被没有被接受,但后来针对化石层的研究工作,证明早期的相关研究有误。目前大部分古生物学家已普遍接受撞击事件是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不过,路易斯·阿尔瓦雷茨的儿子华尔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认为在这次撞击事件前,地球上已发生其他重 大事件 ,例如:海平面下降、造成德干暗色岩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它们可能也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综合原因之一。 生态系统变迁 在2008年,Graeme T. Lloyd等人提出假设,认为开花植物的出现,造成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多样性降低。在白垩纪早期以前,陆地的优势植物是 裸子植物 ,例如 针叶树 ;在白垩纪中晚期,开花植物开始成为优势植物之一,但其地理范围有限。根据恐龙的粪化石显示,白垩纪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龙仍以裸子植物为食,只有少部分以开花植物为食。同时,草食性昆虫、哺乳动物的物种数量迅速增加,显示它们已经适应以这种新型态植物为食。Lloyd等人假设,相对于这些动物的多样性增加,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多样性则降低,这可能是导因于缓慢变迁的植物生态系统。 古新世幸存者? 在K-T界线以上的地层中,偶尔会发现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在2001年,古生物学家J.E. Zielinski与J.R. Budahn宣称在新墨西哥州 圣胡安 盆地发现一个 鸭嘴龙 科的股骨化石,并宣称这是古新世恐龙的证据。该地层的年代为早古新世,接近6450万年前。如果该骨头不是因为 风化作用 而被重新沉积到该地层的话,它将被视为少数恐龙仍存活到新生代至少前50万年的证据。除此之外,在 海尔 河组也发现了其他 恐龙化石 ,位在K-T界线以上1.3米,年代是K-T界线后约4万年;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类似发现,包含中国。但是,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古新世恐龙的化石零散、不是较完整的 骨骼 ,可能是被冲积作用带离原本地点,然后再被重新 掩埋 。 补充: 还有,鳄鱼不是 两栖动物 !!! 鳄鱼和恐龙在物种分类上都属于 爬行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