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惯性参照系测得的加速度是由惯性力和相互作用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非惯性系中,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虽仍可使用牛顿运动定律,但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除了外力还要附加牵连惯性力与科氏惯性力,这两个力不服从通常的力的定义,可是在非惯性系中能产生力的效果。
一个物体在非惯性系中发生了加速运动,却找不到施力物体。为了适合牛顿第二定律,假设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由物体的质量及其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人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力,称为“惯性力”。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大小,而物体的加速度又取决于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
扩展资料
地球实际上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绕南北极轴相对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在地心,三个坐标轴分别指向三颗恒星)作缓慢的等角速Ω转动,Ω=7.29×10/秒。在地球上看来,地球的每一点都受到离心惯性力作用,积累效应就是使地球从圆球形变成沿南北方向略微压扁的旋转椭球。
在地球表面纬度为φ处,质量为m的质点受到的离心惯性力的大小为m(Rsinφ)Ω^2,R为地球的平均半径,在它和地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单摆将不再指向地心。但由于偏角小于0.1°,一般工程中均以单摆指向(沿FT)为地垂线方向,不再考虑离心惯性力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惯性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