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不是圣人,而孔子是圣人?

2025-04-01 04:02: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也就是今天的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山东曲阜东南。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
我认为,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也就是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是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
《老子·德道经》是将宇宙中存在的一切全部地、完整地视为物质,自然中的一切皆物质。宇宙万物皆源自于道所生和德所养,道和德就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也就是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所有物质,只具备“有相”和“无相”两种分类,也就是老子提到的“无”和“有”。可以说《老子·德道经》的哲学思想是超越了现代哲学思想的某些内容的。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老子主张无为,他的《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但他的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在无为的基础上有为而治,他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当然,这只是他的一点思想局限,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辩证法上,这也是他对整个社会最大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包含在老子的思想之内,从某方面来说,他的“仁”实际上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又有所创新。
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老子乐水,孔子乐山,老子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仁政,以孝治国。老子思想核心:以天道言人事,讲究与自然、周围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儒家思想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他们主要的区别是,孔子是入世的,老子是出世的。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据说,老子隐居,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官吏见紫气东来,以为是神仙。于是,长跪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

回答2:

因为儒学的盛行,大部分人都在为儒学做广告,例如朱熹。因此,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自然就成为圣人。而老子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被批判为太过消极。自然被贬低了。

回答3:

圣人与否,不都是人捧的吗?孔圣人还曾经被打成封建糟粕,也有过被“批孔”的经历。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站在他们的角度,都没有追求过自己被“封”成圣人。只不过,后世需要借着他们的名号。用断章取义的手法表现自己的主观。这个问题,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不曾在乎。在乎的是他们两人所谓的“传人”。

回答4:

所谓圣人,要心存仁慈,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孔子正是这样的人,而老子则宣扬无为与超脱,这不是圣人。

回答5:

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老子的道家思想更适合社会发展,更能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