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清中国经济状况的看法,在西方过去的几百年中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
16世纪到18世纪末以前,西方对于中国(当时是明清时代)持非常积极的看法。伏尔泰、魁奈、亚当·斯密等,一直把中国看作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18世纪末开始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黑格尔以来,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没有发生过变化,没有内在的动力。这样的看法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费正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中国内部不是停滞的,而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是在外力的影响下,才会发生的。尽管1949年我们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体系,但是在整体看法上和西方的主流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这一看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看法。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不是靠西方冲击下中国才能够发生变化,并且,按照它自身的轨迹发展下去,将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对明清经济看法的主流。
在西方,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比较接近的是所谓近代中国的理论,是越战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理论。美国当时一批中年的史学家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不是没有变化,而且,变化与西方也比较接近。他们说明了中国经历的许多变化和西方是一致的,所以得出了中国经济是有活力的这样一个看法。这一看法在西方虽然逐渐得到了接受,但他们的主流看法还是中国是一个停滞的、没有外力冲击就不能发生变化的经济。
到了最近十几年,西方的看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999年国际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的计算方法,对中国从汉代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水平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了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叫人非常吃惊的。根据他的计算,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是相等的。在清朝的120年中,中国四倍于欧洲的经济增长。所以,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六大经济区中最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是第一。
在他之前,美国有一位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就作过一个估计,乾隆十五年(1750)时,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是英国的17.3倍。在1830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值是英国的3倍,法国的5.7倍。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工业产值才刚刚赶上中国,而法国才是中国的40%。从他们这些看法来说,清代绝对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而且,清代经济的增长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成长起来的。
现在一本很出名的书《白银资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整个全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作了一定的说明。作者弗兰克认为,中国经济不仅是规模很大,而且当时世界经济的网络里,它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看法就是20世纪末最重要看法,而且比过去的资本主义萌芽或者是近代早期的看法有了一定的进步。
西方学术发生了两个很大的变化,一个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开始进入国际经济史学的研究领域。中国经济史研究原来在西方中国史研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西方汉学从来就不是西方学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研究中国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研究近代和当代的居多。中国经济史开始进入到国际主流学术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就可以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范围内来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越战以后,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越来越激烈。科伦甚至要建立中国中心主义。到了90年代后期,在这一方面又大大进了一步。王国斌就提出,既不能是中国中心,也不能是西方中心,只能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研究。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入国际学术主流,第三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的进展,使我们对明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变。当然这一看法是否正确,是不是非常合适,还有待于检验,但是,我自己觉得如果说还是没有新的观点提出,我们还是基于过去那种从万历到乾隆,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那样的一个看法,那么很多今天的问题就没法来解决。
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 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反对教会封建宣扬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思想呼声高涨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正值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但是我国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 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阻碍了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西方发展工业,而中国还发展原来的日用工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