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校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2025-04-07 03:36: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那么到底“执行力”是什么呢?执行力就是把学校的计划、方案、办学理念和思想变成现实的操作能力,是多种素质、能力的结合与体现。
简单的来说,对于学校中层干部来讲,执行力就是理解学校决策目标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对于教职工,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的能力,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单位的发展速度要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上档次,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决策,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中层干部的执行力要强。调查数据也显示:工作中的成与败5%靠决策, 95%取决于执行力。
学校中层干部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校领导联系教职工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无形障碍。如果学校中层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决策方案无法匹配,那么学校将无法顺利完成内部管理,更无以实施发展大计。
因此,如果说决策是“做正确的事”,那么中层干部就是怎样“正确的做事”,这个“事”就是指决策层既定的“正确的事”中层干部不在“做不做”,而在“怎样做和如何做的更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是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学校中层干部执行力不强的现象
1、 对执行的偏差缺乏敏感性。学校中层的良好执行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度”上:高度:按决策层的要求高标准完成工作,速度:按目标时限开展并完成工作。力度:在执行过程中保持始终如一的水平,确保取得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学校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如部门考核,如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失去了考核的意义;工作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执行速度;学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出现这些现象时,就说明我们对执行力的偏差已经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2、不重细节,不追求完美。我们都知道一句经典名言: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项成熟的管理,必须是建立在对细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体现,正确的做事离不开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只有作好每一个细节,方能达到效率第一、“举重若轻”的效果。这也是当前穆校长提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