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总结高产经验的基础上,吸取近年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组装形成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体系。所谓的“三化”是指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和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旱育秧田规范化是保证育壮苗的基础,严格区分湿润育苗与旱育苗秧田地的不同,以湿代旱是倒退做法。旱育壮苗模式化是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按秧苗类型模数,以调温控水为手段,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解决秧田生长无标准、秧苗不壮的问题。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是根据不同品种在基本相同条件下栽培,其主茎叶龄数基本稳定不变的原理,以叶龄为指标掌握水稻生育进程,根据长势长相进行田间的水肥管理,使水稻生育按高产的轨道和各期指标达到安全抽穗,安全成熟,稳产高产。
旱育秧田规范化主要有以下两项内容:一是做好选地、规划及秧田基本建设。选地应选择地势平坦、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壤偏酸、比较肥沃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按水田面积的1/60~1/80的比例留设比较集中的旱育秧田地,做好苗床规划设计和秧田基本建设。二是坚持做好“两秋三常年”工作:两秋是秧田秋整地、秋作床,三常年是常年固定秧田、常年培肥地力、常年制造有机肥培肥床土。
旱育壮秧模式化包括秧苗类型的选择、作床与床土调制、种子处理、秧田播种、秧田管理等主要内容。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包括插秧前准备、移栽、分蘖期、生育转换期、长穗期、结实期、收脱贮藏等7个部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