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纪考察路线及观测点的布置
在地质构造简单的大面积第四纪地层分布区,可以平行路线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以便能掌握全区第四纪地层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貌单元之间的关系;在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则应以梅花路线为主;高原或高山区,大型河谷、盆地常是调查的重点地区,采用路线剖面法,路线垂直于河谷、分水岭。对沿线两侧第四纪阶地、斜坡、剥夷面特点以及各种地质、地貌和基岩露头情况等都要进行系统观察、描述。
观察点一般应选在第四纪地层露头良好、层次较全、层厚较大、分层明显、岩性特征较鲜明、沉积体形态清晰、分布又较广,并具有代表意义的地点或剖面。但对那些在研究第四纪事件有一定意义、虽地层不全、厚度不大的露头或剖面,也要布置一些辅助观察点,以补充主要观察点或剖面之不足,使区内第四纪地质研究更充实更完善。在第四纪地质填图中,观察点一般布置在地层、地貌特征的分界处。对地表不同部位的特殊地质现象还可布置水文观察点、古生物点、出土文物点、古人类居住的洞穴点,以及年龄样品采集点等。
2.第四纪观察记录
不同岩性的第四纪沉积物,应观察描述其厚度、产状、颜色、结构、构造及变化情况。如为砾石沉积,应注意描述砾石的磨圆度、岩石成分、分选性、排列方向、表面特征,统计漂砾、卵石、砾石、砂和黏土的百分含量等。根据沉积物岩性、结构、构造及所含动、植物群,并结合地貌特征划分成因类型。
发现泥炭、高岭土、硅藻土、砂矿等矿产时,即应查明它们的产状和分布情况,并采集有关样品,为进一步开展有关工作提供资料。在适当的地点和沉积物类型中注意寻找哺乳动物化石,按有关规定要求采取孢粉样、微体古生物样等。从阶地结构特点、剥夷面的变化、第四纪变形(褶皱、断裂)以及地形切割强度等方面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记录沉积物与地貌的关系、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对一些具代表性或有重要意义的露头和地貌应作剖面、素描、照相,在可能与需要的情况下尚应视具体岩性特点,采集必要的样品。
3.第四纪地质图编绘
第四纪地质图,应视研究内容、任务要求而编制。综合地质图上的第四纪地质内容,主要表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时代、地层单位符号、阶地、灾害地质现象及新构造活动迹象等。阶地一般分级表示。专用第四纪地质图上,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年代分别以代号和颜色表示;阶地必须分级、分类,分别以代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剥夷面分级和海拔高度分别以代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用不同花纹反映不同地层的岩性特征;用不同的形象图例反映微地貌特征;灾害地质现象及溶洞、温泉、地震等用符号表示。不同类型的图例,应按规范要求绘制,在上述基础上对特殊情况允许创新。由于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有密切的相关性,必要时第四纪地质剖面图可用立体图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