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古代恒星观测的大发现
宋元时期中国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宋代的天文学成就在我国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从公元1010年~1106在官方主持下,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四次观测,因为这次的观测结果还引起了轰动世界的新发现。
公元1078年~1085年,北宋政府组织了对恒星天象的第四次大规模观测。有个叫黄裳的人根据观测的结果绘制了一个星图送给了当时的太子赵扩,并由赵扩收藏,这就是著名的黄裳原图。赵扩十分喜欢这张精心绘制的天文图。靖康之变王朝南渡,这张宝贵的天文图也随之到了江南,大约从13世纪中叶起,在江南风景如画的历史名城苏州的文庙门口就竖起了一石碑。以后,南宋灭亡,元明相替,几百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人注意过这块古老的石碑。这块古老的石碑高2米左右,宽约1米,碑上刻着一个大圆盘。盘上是许多被七拐八岔的线连在一起的小点点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这就是公元1247年左右一个叫王致和的人根据黄裳绘制的原图刻成的天文图像。在这幅闻名世界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上,刻有北宋第四次大规模天文观测的结果——1430颗恒星。它是我国天文学史上,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珍宝。
宋元时期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元朝的郭守敬,他从小喜欢读书,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对天文学尤其感兴趣。他自己还制造了一些土仪器,如用竹篾做的浑仪来观察天象,为后来对天文仪器的发明和创造打下了基础。
公元1276年,元朝政府下令修订历法,郭守敬参加了这个工作。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在修订历法前应对天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观测,官方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议。这次许多人参加的大规模天象观测活动使我国天方学史上记录的恒星数量由1430颗增加到2500多颗,并把观测结果也制成了星图,遗憾的是这个星图没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