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给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2025-04-04 16:31:4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伴随产业经济、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

  当前,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银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经济红利减弱。整体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实体经济景气程度降低;持续多年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遭遇产能过剩、债务高企的瓶颈,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二是制度红利消失。在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完成股改上市之后,基于公司治理的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主体动能基本释放完毕。随着民营银行获批速度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逐渐放开,原有的牌照红利不复存在。三是成本优势不再。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往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面临瓦解,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系统开发等其他成本刚性上升,成本端面临系统性压力。
  传统模式的终结,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自身的“产能出清”。在商业银行原有的需求侧被动经营模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过剩必然导致低效资产过剩,这就要求银行加快调整,及时出清。同时,要有效降低成本。在利润增长趋缓的前提下,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成为必然选择。再者,是效率提升和模式改变。跟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将失去空间,商业银行将难以通过更多的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带来管理效率上的再提升。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经济的变化。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业链分工面临调整,新的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点尚待形成。建立在过往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下,以扩张产能为主要动力的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将逐步被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全生产要素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取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导向、金融模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性金融市场格局日渐形成。民间金融、产业资本、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跨界竞争正在加剧形成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银行一方面需要搭建新的竞合关系,探索新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度介入产业链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找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三是技术创新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变了金融的渠道和工具。“中国制造2025”与信息化融合、国家信息化等发展规划的紧密实施,以工业4.0、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商业模式与竞争方式。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

回答2:

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银行业所处的产业环节和整个银行业在供给侧改革里面所处的特殊地位。

首先,银行业作为一个产业(或行业),本身就在供给侧改革的范畴之内;其次,银行业一直扮演着资本供给的角色,而且资金供给的情况又大大关系到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要把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看作是整个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这个高度来。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体改革的成效,我在之前的一次专门转对供给侧改革的专访中就谈到过:“供给侧改革,站在国家层面上来看是一个宏观经济举措和政策;站在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是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站在产业的角度来看叫产业革命;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叫做投入,而且是转型投入或者升级投入。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有的企业可能要壮士断腕整体转型(淘汰型产业),有的企业可能需要改进设施设备,有的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有的企业可能会增加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因此,加大和加快完善金融体系,率先实行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势在必行,也是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先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