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龙教育集团跃龙中学 邵开平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我今天参加论坛的题目是“感恩于心,报恩于行”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艘载有数百人的大型轮船在海上失火沉没,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还。其中有一位水性很好的乘客在沉船与救生船之间来回游了十几次,在连续救起了二十个人后因过分劳累双脚严重抽筋而导致残废,必须终身坐轮椅。几年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伤感的说:我记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向我道过谢。
有人会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有这么一句名言“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而我要说:“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同样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宗旨和立党之本由此而得到了最精辟的阐述和解读。
邓小平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对祖国人民的赤诚之心。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这,我们看到一个诗人对养育自己的故乡的土地深深的爱。
“乌鸦有反哺之义,羔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
相报”。传承历史,并赋予其时代的内涵,是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呼唤感恩的回归,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我校自今年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形式有: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评比、“国旗下的讲话”、橱窗宣传、专题宣讲、征文比赛、学科渗透等等。清明节、教师节、中秋节、慈善一日捐、碧华楼、柔石园、感动中国10大人物、雷锋、丛飞、张彩花等都成为感恩教育素材。
我们更加注重在活动形式的创新上狠下功夫,突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迎接祖国60华诞,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全校同唱歌曲《歌唱祖国》活动;利用疏导课、班会课宣讲张彩花老师事迹,深入开展“学习张彩花老师,争当人民满意教师”的主题教育活动;配合县妇联、新华书店、跃龙街道、五丰社区开展“智慧妈妈、书香人生”荐书读书评书活动;积极开展县教育局团工委正在组织进行的初三年级 “感恩母校、祝福中考”中学生道德人生格言警句”创作比赛。宁海县首届“方孝儒读书节”活动,举办“青春责任·励志人生”青少年演讲大赛。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感恩教育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情感体验。比如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校礼仪,学校礼仪规范也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元素:“老师好!同学们好!” “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善于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生感恩体验活动的受教育者,教师在活动中与学生一同成长,使教师更加懂得了感恩家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使教师更加明确职业价值、消除职业倦怠。
学生懂得感恩,就会真正做到“三好”,那就是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教师懂得感恩,就会有爱心与责任,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那么,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推而广之,全社会人人都拥有感恩之心,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就会真正得到实现。
最后,我想通过此次论坛,告诉我自己,也告诉我身边的朋友,告诉我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毕竟我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感恩之心实在太少!太少......世界会因感恩而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傻子 没有 白痴才会作
推荐大家看书籍《视觉文化》,里查德·豪厄尔斯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