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是函古关吗 函古关现在在哪

2025-02-23 14:40: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潼关不是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如今,集古战场与道教圣地于一体的函谷关,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热点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国家3A级旅游区(点),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

  公孙白马”、“终军弃繻”、“唐玄宗改元” 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潼关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时,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成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回答2:

关于潼关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 东汉建立初期, 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 东汉建立初期, 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东汉的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
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对前朝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 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是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这就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囊括于城中。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及宣德年间(公元1512年)给水关建了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修建了两个重门。万九年(公元1601年)又作了大规模的重修,给这些建筑物命了名:东门楼叫“迎恩”,东瓮城叫“占紫处”,东郭门楼叫“天险”;西门楼仍沿用“怀远”,西瓮城楼叫“大观亭”,西郭门叫“地维”;上南门叫“凌云”,下南门叫“迎熏”;大北门叫“吸洪”,小北门叫“俯晋”,北水关楼叫“镇河”。取名古雅,寓意深长。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约下临黄河的北面土城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东门有正楼五间,箭楼三间,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级”,下南门改名“凤”,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而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后来又给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俱砌了砖, 更加完美,雄伟可观。
明清的潼关城池,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建有30多外庵堂寺为庙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障,,古色古香,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在这座不大的城池内,有如此这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关于现在的函古关
函谷关位在今日河南省灵宝市(县级市)东北方,是古代战国七雄时期由秦所建,当时由于六国[1]联合对抗日渐茁壮的秦,秦为了防御因而建立函谷关,并多次成功抵御六国联军的攻势。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提的关即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
不过,后来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土地相对比原有秦地贫瘠很多,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

回答3:

潼关在西安,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