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为何称儒术不称儒学、儒家或其他

2025-04-03 12:32: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简单地说,一、是为了迎合刘彻的喜好;二、在措辞上显得自己专业点;三、合辙押韵,读起来上口。一、刘彻应该说是个地道的法家继承人,统治性格中又融合了阴阳家和道家的特点。刘讲究的是术上的精进,并不求道上的高深。他乐于吸收一切一切有利于他统治的术,于是这个时候董某跳了出来,基本上大肆篡改了儒学,更神奇的是将其和阴阳五行等结合起来,形成似乎是原创观点的天人合一说。这就更了不得了,刘某喜欢的不得了接受了懂得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儒术相比儒学降低了各档次,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学问。可想而知董某在此刻意将儒学贬低,一是为了切合自己所了解到的儒学的程度,二是在增强了其理论观点的可操作性。三、若称“儒学”,和“百家”在音调上相比降低了,没有起到强调的作用。如果用“儒家”同一字出现两次,犯文忌,所以称为“术”比较贴合。(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答2:

这个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来定的
主要是因为当时大一统的思想思潮
而且那个时候的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了
它在董仲舒的倡导下,为满足统治需要而被提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相关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回答3:

因为,那时候的人认为,道是一样的。三教九流追求的都是一统天下、长治久安之道。但是,实现这个道,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术”。儒家只是三教九流中的一家,当然也是“术”的范畴。独尊儒术,就是要用儒家的办法实现大道。
儒家是这个学术派别名字,儒学是该派别的观点、内容。儒术,是旁观者的称呼,是相对于”道“而言,称为”术“。
我也不知道说清楚没,其实,平时也可以不加区分。但是,古人对”道“和”术“是区别开的。

回答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汉武帝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君主专制,利于他的统治,就接纳了董仲舒的意见.
董仲舒还提出天人感应,就是说皇帝是天子,是奉天命而所为,而且儒家思想中有浓厚的忠君思想,有利地巩固了帝王的统治.所以后来辛亥革命要反对儒学,提倡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文化基础.

回答5:

首先音韵更有强调的意味,文意妥帖,“儒术”之称表明汉朝以后的历代政权都把儒学装点门庭,是政府思想统治的工具,真正的根本乃法家治国,法家依法治国,不徇私情,而儒家主张以德教化黎民,仁政爱人,忠君孝父母,正好为法家作补充。一方面加强了封建统治和皇权至上,也缓和了阶级对立,但法家的根本在两千两百多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