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练好书法,用掉八大缸水的是王羲之还是王献之?

2024-11-18 23:37: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是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 尊称他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 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 !”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 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 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 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 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 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 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 !献之 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 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 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回答2:

王献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回答3:

是王羲之,这个来自于一个典故,你要练书法吗?这个只是一种形容得说法,比如王羲之为了练习一个点,就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可以想像古人为了练习是多么得踏实,然而当代人就比较浮躁了,但凡书法好的也是屈指可数。

回答4:

王羲之
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史荀伯子的《临川记》,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

回答5:

都不是,是柳公权。全文是: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