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在唐代,“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左右千牛卫是南衙卫兵。
南衙卫兵就是“十六卫”,是国家军队。唐朝实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除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只负责警卫外,前“十二卫”都遥领全国府兵。
北衙禁军由“北门屯营”逐渐发展为“北衙六军”等,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支就是“羽林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私人军队,是“募兵”,由皇帝亲信指挥。
南北衙禁卫军共同卫戍皇宫和京师,并相互牵制。但盛唐之后,“南衙府兵”逐渐衰败,“北衙禁军”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唯一依靠。
千牛卫大将军
唐制,官员有虚衔和实授两种,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是虚衔(相当于现代的军衔),并无实际权力,相当于荣誉职务,和现代的政协副主席相同。王孝杰、桓斌、权善才这三个大将军虽掌握有实权,但和汉朝的大将军并不完全一样,唐的大将军很多,大将军只是军衔(相当于现代的上将吧),不被实授指挥权的话就是个闲人,不象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那是全国军队的司令。唐朝的军区司令在早期叫某某道大总管(只管军,不能管政),全国共分十五道,比如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就相当于现代的北京军区司令,但并不一定是大将军担任,狄仁杰就做过河北道行军副大总管(正的是太子挂了个名,他实际是正的),到唐玄宗时改名叫节度使,全国分十节度,统管辖区内一切军、政事务,这一变化正是唐衰落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这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实际上是相当于现代的陆军上将,给总理做跟班。
检校千牛卫大将军
“检校”,是“诏除”(皇帝下诏单批)而非“正命”(通过吏部正式任命)的“加官”。在唐代官制中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兼领”或者“代理”,即本来就有一定的职位,“兼领”平级/低级的另一种职位。如唐初南衙十六卫的将领经常“检校”北衙羽林将军——“某卫大将军(正三品)检校羽林将军(从三品)”;长孙无忌以“太尉(正一品)”身份“检校中书令(正三品)”。
第二,并不需要真正地履职的额外加官。类似于现代的荣誉主席的意思。如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到工部去任职。
所以从剧情上看,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更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他之前只是“千牛卫中郎将(正四品下)”,级别比“大将军(正三品)”低两级,不属于“兼领平级/低级官职”的情况;而且李元芳并不在“千牛卫”管事、不参与大型朝会、仪仗,只是跟着狄仁杰四处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