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吸引本科毕业生?

2025-04-02 18:34: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075万人。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此艰难,选择在哪里就业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问题。

本科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比率逐年上升

“新一线”城市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衍生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由《第一财经周刊》于2013年首次提出,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选出。

上述报告选取的“新一线”城市有13个: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

根据麦可思的统计数据,2016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2016年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由2015年的22%增加到23%;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由2015年的26%降到2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

以成都为例:2017年7月20日开始,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产业新政50条”出炉后,关于人才落户的新政条款受到了极大关注,成都市对人才开出了极为宽松的落户条件,政策一出,省内外的无数青年人才纷纷开始期待细则的推出与执行。

成都市通过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简化落户手续,吸引青年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蓉聚集和创新创业。“我们按照‘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覆盖了高、中、低各个层次,不仅仅非要是本科生毕业,各类技能人才只要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同样可以在成都落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先落户后就业,放宽人才落户限制。

“新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连续三年上升

不仅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在升高,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也连续3年上升。

2014至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满意度为60%、62%、66%,比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分别低5个、4个、4个百分点。2014至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满意度为59%、61%、63%,比一线城市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1个、2个、1个百分点。

“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何必坚守北上广?

早在去年上半年,合肥学院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李亮,就和40多个同学,与合肥一家信息科技企业签订了工作协议。

“以往,IT领域的很多师兄、师姐都选择在‘北上广深’打拼。”李亮说,不过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留在合肥。因为一线城市房价太高,而且发展机会不如二线城市多。

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

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出炉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仅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3年前下降了15%。

通过梳理湖北、湖南、河南3个中部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流向数据看到,近3年来,3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丁雪峰说,湖北是高教大省,往年大量毕业生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留在湖北就业比例稳中有升,2016届42.7万名毕业生中,60.2%选择留在湖北,同比增长1.25个百分点。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文/王娜

回答2:

人多钱多机会多。

1.人多,你可以在这里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每一个不同地方来的人都装在一个有趣的灵魂。虽然说互联网社交平台很发达,但是进化速度很慢的我们,还是比较喜欢面对面地跟朋友约出来吹吹水,打打球。人多也意味着择偶的选择范围要大得多。美女帅哥哪里多?肯定是大城市里遇到的几率更高啊!

2.钱多,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基数大且消费能力强,投资公司及天使投资人等都非常多和集中,若你想要创业,没有比在这里起步更高效的了。假如你有一个创业项目,你在北京的中关村,可以一个下午就能见三个投资人。即使没有投资人,自己搞点小本生意,由于市场空间非常大,像广州就有许多专业批发市场,经营得当且勤奋的话,要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还是十分有可能的。

3.机会多,即使你毕业后没有创业的想法,只想安安分分地找份工作,几乎全中国最好的公司以及知名跨国企业的总部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大城市,好工作都在这,你还想跑到哪里去呢?尽管房价很高,但是政府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近两年也陆续出台一些租房的政策等。使得本科毕业生的职场头几年可以相对过得轻松些。除了工作机会多以外,一线城市的精神生活活动机会也非常多,许多著名歌星演唱会、话剧、画展、音乐演奏会等都会在这里有演出,这里就能提供这些优质的资源。

回答3:

一线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各种资源丰富,信息快捷,所在城市气质会传达到长期热爱此城市的定居者。

一线城市各项产业的发展都走在国家前列,与国际接轨,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资源共享沟通更无障碍,有志青年往高处走,是展现自己才华,提高自己,交流协作,拓展职场空间,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一线城市虽然生存成本高,但是细想除了房子外,其他的都是明码标价,商品质优,因为物资丰富,有些地方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也不是太高。

一线城市很多事宜的办理反而比小城市方便快捷,因为走后门,托关系、暗箱操作、服务拖延、态度恶劣等少很多,流程正规,一视同仁,反而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一线城市公共设施完善,发达,不仅如此,吃穿住用玩也是较先进时尚的,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品味的向往标准。

一线城市有与你同样打拼有梦想有激情的青年,你们志同道合,风华正茂,优秀的人聚集地是你寻找另一半或合作者或好朋友的好地方。

一线城市机会多,给予你很多梦,有可能真的能实现,也可能给你很多痛。但这样迷人的城市像一首绚丽的乐章,召唤年轻的你去再续新篇,要做的就是以梦为马,勇往直前,不负昭华。

回答4: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说过,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在大城市,绝对不回老家。

大学宿舍六个人,毕业后一个回了乡下,一个出国,两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而我,就是在深圳的那个。

现在回过头看看,毕业好几年了,留学的那个已经在加拿大定居,从事酒店管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回家的那个做了个乡村老师,在广州的一个做了产品经理, 一个做了某丰银行的管理人员,我从事回和大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跨境电商。

留下来在广州和深圳打拼的我们叁,早两年前都有了房车,貌似只有回家做老师的那个只是安心的拿着每个月三四千的工资,生活倒也安逸。

我们宿舍几个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学生通过考进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典范。为何我当初一定要留在广州或者深圳?

我内心是对自己这样说的:就算是捡垃圾,大城市的垃圾也要比老家那个八线小城市要多,肯定有的赚。

尽管在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什么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留在一线城市?

这六个字可以概括:资源、公平、机会。

资源

只要不瞎,或者不是故意瞎,你就应该知道,一线城市有着完善的教育资源、生活设施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概括的讲,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在一线城市都要比小城市方便得多。

先来说大学,就说985大学,一共才39所,但是北京占了8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占了4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占了两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北上广就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至于211,那就更不用说, 北上广占据的更多。

如果自己能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那么以后自己的孩子就不用再走一次自己的路了,能收到更好教育的机会就更多。

至于住房、医疗这些就更加不用说了。

公平

在大城市打拼,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回到小城市,靠的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裙带关系,小地方没关系,根本就办不成事。

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家境都只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能供完大学都尤其不容易了,在小小的县城,又如何能攀得起层层关系?

早两年不是流行逃离北上广吗?我其中的一个同学也学别人逃离北上广,后面又默默的滚回了广州。

机会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读完大学回到老家就只有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做老师医生这几路,其他的,想都不要想。

回答5:

毕业生为何青睐“新一线”城市?这三个原因是关键,看完我懂了高薪、好待遇,新一线城市备受毕业生青睐,你会给孩子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