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人生首先要活得长,因为活得长才见自己,然后再长可能见众生。我还没到那一步。但我活过45岁的那年,我特别的高兴,因为我活得比王小波长了。”高晓松说:“王小波是我一直非常热爱的白话文作家。……这次(指上月的世界读书日)他们说你就开四本书的书单吧,这四本书就包括王小波的《万寿寺》,还有《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枪炮细菌与钢铁》。如果仅仅有四本书的话,我觉得这四本书是一定要看的。”原因是这些书可以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保安三问)。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高晓松说:“如果你要看历史书的话,我觉得你可以集中把钱穆的书看一遍.”在他看来,“在传统视角下,写到钱穆就写到头了”;“钱先生是没出过国的,而且钱先生不太喜欢出过国的那些人,不喜欢他们以科学、经济学、人类学的方式来框定中国的历史。比如钱先生就不喜欢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划定中国的历史阶段,因为中国没有很长的封建社会阶段,汉朝初年以后,郡县制确立了以后,就是一个中央集团的高能的郡县制官僚体制的国家,后来还有科举制度,西方人做历史研究的时候都没有这样的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扒里面的各种相关史趣,欧洲贵族怎样退出历史舞台,1913年,也就是“一战”前夕历史名人们的日常起居,什么茜茜公主、莎乐美自然在他调侃的范畴里。真可谓融贯古今,无所不包。不过也就在他的各种扒皮、奇谈中让人看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新解读,以及高晓松除却音乐才华的才情。
高晓松在这期节目中推荐以历史书为主。他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因为中国写历史的方式,一直都按照道德的方式来写,而这本书却挑出了传统窠臼,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高晓松说:我们治历史的方式,并不是让你看明白一个事儿,而是让你把一个一个人的道德当做镜子。历史不是以道德驱动的,历史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以经济来驱动的。所以大家为什么说《万历十五年》你看到的时候很高兴,因为它开始从这个角度来写,提供了非常崭新的角度。
《晓松奇谈》并非高晓松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了,在此之前还有《写在墙上的脸》、《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鱼羊野史》系列和《晓松奇谈》系列。如《鱼羊野史》一样,《晓松奇谈》是高晓松同名脱口秀的文字版,将他讲过的那些历史故事筛选整理而成。在节目中,就被高晓松风趣的故事所吸引,正如这个节目的定义——将你头脑中陈旧与伪饰的历史观彻底清盘。也注定这必是会让你脑洞大开的新鲜故事,真可谓是历史的“奇谈”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