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壳增生或生长方式

2025-03-29 03:40: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这一过程又大体可分为中-新元古代陆核初始裂解增生、早古生代大陆裂谷和陆内岩浆作用事件的增生和晚古生代大陆裂谷和岩浆底侵隆升造山的增生3个时代的陆壳增生和生长过程。

1.中-新元古代陆核初始裂解增生

该时段一方面代表古陆系统表壳岩系沉积作用的开始,另一方面则揭示南北陆块增生或生长方式的不同。具体说,早期阶段(长城纪)的古陆裂解主要发生在塔里木古陆系统内,并以铅炉子群火山裂谷事件为代表,而此时的东天山古陆系统则以一套稳定型陆缘碎屑岩沉积(古硐井群)的添积作用为主要陆壳生长方式。中期阶段(蓟县纪),南侧塔里木古陆系统基本缺少这一时段表壳岩系添积过程,而代之以更广泛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事件,使陆壳处于一种向成熟陆壳或更克拉通化的垂向增生或生长过程;而北侧的东天山古陆系统则以一套稳定型碳酸盐台地沉积增添了上地壳或表壳岩系的分层性。当然其间也有弱的火山作用相伴随,并成为该区域重要沉积变质型铁矿(红山式)的物源基础。到晚期(青白口纪):情况完全相反,东天山古陆系统基本缺失,处于陆隆升剥蚀减薄过程,而南侧的塔里木古陆系统的此时段添积作用主要发生北部陆缘裂陷地带,并以稳定型碳酸盐岩台地相添积方式为特征。

早古生代大陆裂谷和陆内岩浆作用事件增生大陆裂谷事件主要以东天山古陆系统内的中央古陆断隆带的早古生代东西向和部分北西向裂谷系统为代表,是该古陆系统内发生大规模裂解事件的主要时段。依据其内的双峰式火山岩或火成构造组合,应属于一种伸展机制下幔-壳岩浆作用增生过程,时代可从寒武纪到志留纪。

陆缘增生事件,以东天山古陆系统的北缘北山岛弧为典型,是在亚洲大洋向南俯冲于陆缘一侧发生的岛弧类型的火山沉积作用增生事件。时代可从奥陶到泥盆纪,相当于古亚洲大洋发育中期至消亡阶段的洋-陆碰撞的地质事件过程产物。

而塔里木古陆系统的陆壳增生过程,除北缘冰筏和黑色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前陆裂陷盆地添积外,主要是以古陆系统内部广泛发育的中酸性侵入的上地壳增生和向更成熟陆壳发展的重要地质事件为特征。时限可从震旦纪延续到泥盆纪。

比较该时段两古陆系统的陆壳增生或生长方式,北部东天山古陆系统是以裂谷和火山作用为添积物源和动力学基础,而南侧的塔里木古陆则是以北缘裂陷盆地的添积和中酸性岩浆作用为陆壳增生和动力学基础的。

2.晚古生代大陆裂谷和岩浆底侵隆升造山增生

主要以北山中央古陆断垄带南北两侧的石炭-二叠纪裂谷事件为代表。不过,由于古陆系统隶属关系和所处构造位置的不同,在性质和类型上有明显差别。其中东天山古陆系统的裂谷事件,主要是伴随白山弧后盆地的拉伸作用而发育。而发生在塔里木古陆系统内的裂谷作用,位置上靠南的红柳园—大奇山一线,以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的火山沉积作用和大量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事件为标志,更显一种大陆裂谷增生模型。

岩浆底侵隆升造山增生事件,地域仅限于东天山古陆系统的中央古陆断隆带内,主要以缺失相应时代的地层沉积,以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双峰式岩浆侵入事件为其隆升造山增生方式。

应当说,至晚古生代时段,整个北山地区的构造格局已基本定型。且除两古陆系统均已统入欧亚大陆外,整体上从北往南已形成一个岛弧或成熟陆缘弧-弧后盆地-前陆基底-大陆裂谷的构造体制或陆壳增生或生长过程,动力学机制上完全可纳入欧亚大陆动力学范围。

3.中新生代陆内演化和大型走滑

从中新生带陆相拉伸盆地和断裂系统左行走滑特征分析,该阶段的陆内演化,主要是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方向的断裂叠置和走滑作用控制。其中的北东向构造,基本可与阿尔金山北东向断裂系和走滑形成相对应,而北西向构造应是统入于欧亚大陆后,在同一应力场边界条件下,为阿拉善和祁连西向构造叠置或复合关系的反映。当然,其间也包括天山-阴山东西构造系统的叠置影响和侏罗纪钾长花岗岩侵入事件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