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水稻灌溉用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打井抽地下水种水稻称之为打井种稻。虽然目前打井种稻是一项投人少、见效快的生产技术,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打井,提高灌溉效率。为防止因常年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使可灌溉面积减少等问题,打井种稻,特别是面积较大的种植区城,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调查和预测,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和地面水的消耗情况,科学确定打井密度,保证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2)提高水温,科学灌溉。东北地区地下水温度低,一般只有5~7 ℃,与水稻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相差较大。直接用从井中抽出的水进行灌溉,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提高水温是打井种稻的关键技术措施,最好在井附近设晒水池,并延长和加宽灌水渠,并注意灌水方法。灌水方法有4种。第一,间歇灌溉。除返青施肥、化学除草和孕穗开花期,需要保持水层时补水外,其他时间尽可能大水灌深些,待自然落干再灌水,延长两次灌水的间隔。第二,昼停夜灌。提高水温同时还能减少夜间呼吸作用消耗。第三,昼远夜近。白天灌水时,尽量液远处田块,使冷水经晒水池和渠道增温后进入稻田。第四,换进水口。进水口温度较低,长期从一个进水口溉灌,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灌水1~2次后应换进水口,分散对水稻的影响。
(3)盐碱地打井种稻需注意的问题。盐碱地种稻,需水量较常规稻田需水量大,每口井所负担的稻田面积要少一些,并要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确保“洗盐排盐"效果,否则容易引起稻田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