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节度使,即掌握三个藩镇的节度使。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天宝年间,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并伺机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
在唐朝,除了安禄山这个三镇节度使之外,还有一个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三镇节度使指的是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唐朝的三镇节度使是三个藩镇的节度使。兵马大概十几万。
最早是安禄山跟另外一个王忠嗣(四镇)是三镇以上的。但是唐朝一共两百多个节度使,我不知道还有谁是三镇节度使。
应该是唐末的一种军阀制度,集军、政为一体,这也是造成唐末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