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读书人在礼部考试及格就叫进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资格,却又不立即受官,还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约“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才能做官。这个精神,和汉代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方法有异而已。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变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考试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朝时期,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原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控制加强,趋于死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