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是一种被国家强烈要求防止与纠正的错误的教育倾向,也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但又被社会各界所否定的教育现象。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深入发展、家长的日益需要的增长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小学化倾向已经延伸到了幼儿园教育中。
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学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的颁布和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越来越重视,“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一个热点问题。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也是一种很糟糕的重复性的教育,严重危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幼儿的成长的及其不利。《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 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现在就如何防止与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提高至关重要。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提高教师的素质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幼儿教育随着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培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幼儿教育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一)幼儿教师要具有合格的师德素养
幼儿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幼儿教师要爱自己的工作、爱每一个孩子,应从做好一日生活中的教学活动工作入手,把爱倾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把爱倾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如:早上来园微笑热情接待幼儿及家长;及时安抚受到伤害的幼儿;帮助幼儿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困难;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总之,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对那些新入园的或生病的幼儿,老师更应该给予关心、照顾、理解,给予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和安慰。
(二)全面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幼儿教育就需要在幼儿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创造性、劳动能力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提高幼儿教育理论水平,构建起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现在有些小学的附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是从小学一线教师退下来教幼儿园,传授的幼儿知识都是小学化的内容,这也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因此幼儿教师在学习方面可以自己订阅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籍、刊物,利用业余时间关注幼儿发展理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住幼儿教育改革的脉搏。同时幼儿教育者要积极参加专门的教育教学培训,能记录并理解理论知识的要领,并能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尝试运用在培训过程中所学习的新知识、新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幼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从内心真正热爱每一个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朗的性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自己的专业素养方面杜绝幼儿园教学上的“小学化”。
(三)加强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家长对“小学化”的错误认识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的直接因素。所以幼儿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对待家长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微笑待人。对于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的困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为他们解决,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园一致,共同抓好幼儿的常规工作。
三、转变家长观念,树立家长正确的幼儿观
在市场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家长对幼儿的将来是否成才的焦虑影响下,很多幼儿园乃至培训机构打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等口号,为幼儿园“小学化”泛滥推波助澜,驱使很多家长让幼儿过早的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忙的不亦乐乎。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读所谓的好幼儿园而绞尽脑汁、踏破门槛。大多数家长认为“要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上好中学要上好小学,上好小学必须上好的幼儿园”,“上了好大学才能有个好工作”在这些观念的驱使下,对幼儿教育过度重视,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出生几个月的小孩就被送到所谓的早教机构接受教育,而家长一般与老师交流的时候,总是习惯问“老师,今天写字没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剥夺了幼儿玩耍的天性。教育学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段话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教育儿童不要拔苗助长,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遵循幼儿规律成长的马拉松长跑,才是成功的教育,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
针对以上家长的误区,幼儿教师可以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让家长学习《纲要》、《指南》,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辅助帮助家长们的学习。幼儿园可以向家长发放一些宣传幼儿园“小学化”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成立家长学校,请专家到幼儿园来讲课,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家长的观念。
四、改善办园环境,加大对幼儿园办学质量的监督
幼儿园为迎合市场,一味的以他们能让幼儿学到多少知识来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幼儿园被推向了市场,非义务阶段过多的强调“经济性”,不得不变着法赚钱,谋取利益。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足、管理不到位,课程的各自为政,这些都促使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些小学在幼儿入学时会准备入学测试题目,这就让幼儿园不得不提前学习“小学化”的内容。而应试教育就是以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现在很多的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只要家长肯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识字、写字、英语、数学这些学科都可以开展,而且是按照家长们的需要,而这些学科在短时间内都可以看到很显著的表现,因此忽视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在短时间内不能看到很显著的成效,很多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了,只为迎合市场和家长。
随着国家的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门出台了《纲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大了对幼儿园的监督检查,规范了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控制了非法办园和家庭作坊式的幼儿教育机构,建立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首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智力等发育不但越来越快,而且还越来越低龄化,即人类一代比一代聪明。其次,竞争日趋激烈。故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成必然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积的“下放”:如原来小学学的汉语拼音、认数(学前班简单的计算)、简单识字等,现已在幼儿园的大班或学前班完成:
2、能力、要求的培养:一些对小学生的要求、正确的学习姿势、学习习惯等也在幼儿园进行培养,如纪律要求、握笔姿势、写字练习、朗读练习、记忆培养等。
3、兴趣与特长的培养: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中,对于外语、孩子的其他兴趣(如绘画、艺术、音乐方面)等也开始了培养。
至于避免,我觉得是没得必要的,小孩从小开始学习一些语言和数学是对小孩智力开发有好处的,再说打下好的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较好的发展
学龄前教授小学的知识,是不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咕噜咕嗞绘可以帮助孩子顺利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