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香菇菌筒越夏管理?

2025-04-04 11:27: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目前长菌龄菌株栽培的菌丝培养通常需要4~6个月,对于夏季炎热的福建和江南各省(自治区)来说,从春节后菌筒接种到10月份上架出菇,这期间气温经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通常从接种后至5月底,气温低于25℃,这时气温适宜香菇菌丝的生长,无需特殊的降温管理措施。从6~9月,气温高,需要特殊护理,保护菌丝正常生长繁殖,这个阶段称为越夏管理。
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菌筒内菌丝大量增加,耗氧量和发热量也随着增加。春季接种后的菌筒是在长满菌丝后进入炎热的夏季。菌筒的越夏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千方百计降低培养室温度,促进菌筒表面正常转色,保证菌丝正常生长,安全度夏。
(1)江南各地,长菌龄香菇栽培的制筒时间常在春节后至5月份,这时的气温在20℃以下时,菌丝的培养场所只要注意通风、干燥、避光就可以了,不需更多的管理措施。
(2)到了夏天,由于各地气温高低不同,原有的场所有的依然可用,有的需要更换或改造。如在春季时为了防潮,把菌筒放置楼上,夏季高温,有的楼上就不适宜,要转移至楼下,但楼下要注意空气对流,防止潮湿。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通风与否,对室温的升降和湿度饱和差的增减起重要作用。适当通风,可以及时散热,保证培养室温度不会升高,并维持原有湿度差水平。培养室如果通风不良,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造。使门窗之间具有空气对流的条件。也可以把培养室移到通风干燥的半地下室或其他适宜的地方,如在高海拔地方制筒、接种、培养,待度夏后移至低海拔出菇等。
对于室内培养一时难以满足需要的栽培者,可以构筑临时性室外培养场所。室外培养场所选择在通风干燥处,由内、外两棚架构成。外棚是遮荫不遮雨的荫棚,高2.5米,上面用竹木枝叶或芒萁遮荫,遮荫度达85%,东西方向遮密避光,不可阳光直射,南北方向可避光通风,气温低时可通风保温。内棚高2米,层间距20厘米,多层,可遮雨。外棚大于内棚四周2米。
(3)切实做好菌袋夏季的疏散和降温工作 夏季的高温程度和每天高温持续时间长短各地表现不一,栽培者应当切实了解本地夏季气温资料,做到对本地气温变化心中有数。培养场所应配有温度计,每天早、中、晚认真观察和记录气温的变化,记录每天最高、最低气温和高温持续时间,对照香菇菌丝对温度的适应性,以便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菌袋度夏时在培养室内的排列方式,由接种时的柴片式改变为“井”字形或三角形、六角形,堆高由原来8~10层,降低为3~4层,每层由3~4筒减少为2筒,而且每堆菌袋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利增加散热机会和减少单位空间的发热量。培养场所要求座北朝南、通风、避光、干燥、凉爽。
对于那些有可能受高温影响的培养室或培养场所,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防暑降温。
①通风降温。利用空气对流达到散热降温。当然,通风也有时效性和通风量大小的问题。当外界气温高于室内的中午期间,应避免通风,并适当隔热,如关闭门窗等,以减少热对流和热辐射。
②隔热降温。在培养室的顶部和东西日照方向,覆盖草帘或其他隔热物,以减少热传递。每天高温期间,培养室内外暂时隔绝,减少对流,减少外部热气入内,保持室内气温不会很快升高。
③蒸发降温。利用水分蒸发散热的方法降低培养室温度。通常水温比气温低,向培养室外围的房顶和隔热物喷撒冷水,使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若在培养室内撒水,要及时通气,让水气及时挥发。
④气调降温。有条件者采用空调器或其他制冷设备引入冷气,使培养室温度降至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
此外,还可异地降温,如把菌筒移至高海拔的地方,或干燥通风的防空洞、半地下室。
⑤菌筒的扎孔通气管理。根据香菇是好氧性真菌和各地香菇菌筒越夏管理的经验,在长达数月的菌丝培养管理中,必须对菌筒进行扎孔通气。通常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适宜的地方通气两次。第一次在接种后的菌丝生长分布达到直径10厘米左右,若接种穴有贴胶纸,通气时把胶纸去掉。若接种时没有封口,可在离菌丝生长前端2厘米处的圆周线上扎数个细孔,以增加菌丝繁殖的空气需要。第二次通气常称通“大气”,是在菌丝长满菌筒表面四周、越夏场所已准备就绪,且已符合越夏条件时进行,这次通气后就要减少菌筒搬动,让菌筒“休眠”越夏。所谓通“大气”,是指用竹签或铁钉向菌筒四周扎孔通气,扎孔数量依菌株和菌筒长短、松紧、轻重及培养场所的条件不同而异,不可强求一致。基本原则是:
A.菌筒配料时湿度大、菌筒重的扎孔数可多一些,相反就少一些。通常每袋30孔左右,孔分布在菌筒四周均匀排列。
B.培养室通风降温条件好,培养地海拔高,夏季气温较适宜菌丝生长的,可少扎孔通气;相反的则多扎孔通气。但如果培养场所潮湿、通风差,多扎孔通气,不但不能使筒内水分蒸发,反而会使菌袋吸潮增重,更容易感染杂菌。在这种情况下,应先改造好培养场所后再进行第二次通气。
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由于日夜气温差别大,低温时,常在所用菌株出菇温度范围的上限之下,所以通气次数可少一些,避免翻动,以减少出菇的可能性。但对中、低海拔的地方,在越夏时气温很少低于20℃,或很少低于菌株出菇温度的上限,在这种情况下,数次扎孔通气也是可行的。
C.根据管理经验,扎孔深度依菌株不同而有所不同。L-135可扎深些,其他菌株可浅些。扎孔的工具要消毒干净。
D.通气的目的是提供菌丝更多氧气,让菌丝分解木屑培养基,积累菌丝量和养分。同时通过通“大气”降低筒内温度,导出黄水,促进转色,保护菌丝正常生长。如果扎孔过多,会导致水分蒸发过甚,偏干的菌筒会影响菌丝正常分解木屑。这种情况虽然偏干的菌筒较耐高温,但出菇量也少,拉长出菇周期,缩短香菇出菇的佳期。
E.菌筒已出现分泌酱色液(吐黄水)时,可在积有酱色液处刺破塑料膜,导出此液,然后把扎孔工具消毒后,再往菌筒深处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