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制”被海商们利用
成为他们谋求额外财富的顺风船,其背后“怀柔远人”的道德高调与政策实施,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四夷”要挟帝国的便利工具,由此将本来可以采取强势外交姿态的帝国推进被动尴尬困局,从而丧失对国际局势的控制权,在应对外交难局时往往只能采取“绝贡”之类的强硬态度,但这样的计出下策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遗留下无穷后患。
明清帝国在对日关系上的应对乖方,与怀柔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处置倭乱问题,曾多次派遣使者远赴日本,除了告知中原易主外,主要的使命是要求日本国王约束禁止倭寇。明廷与日本最初发生正式外交关系应是洪武二年的第二次出使,朱元璋在未弄清楚真倭假倭的情况下,指责日方,甚至错将良怀当做日本国王,这样的外交错误自然无法达到目的。
不过太祖没有放弃,再次派遣赵秩出使,同时还送回明朝擒获的日本僧侣等十五人,怀良亲王这次有了回应,第二年派人贡献马匹与土产,同时送回被倭寇掠至日本的七十多名中国人。至嘉靖二十八年,宁波再也没有日本的朝贡船队到来了,但这并非明廷关闭市舶司的结果,而是日本人已经不需要利用朝贡贸易体系。
大明皇朝连绝贡的杀手锏也完全失去了功效,外交主动权可以说是丧失殆尽
要维护帝国安全与天下秩序,除了禁海这最后的“绝招”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什么灵丹妙药了。怀柔政策的是促使日本幕府禁止倭寇的泛滥,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制人之策却反为人所制,就这样彻底失败了。
应该是朱厚照和朱厚熜吧,朱厚照想要对外开放,可是他却死了,朱厚熜上台后取消了这项对外政策。
朱厚照重病身亡后,新皇帝朱厚熜的儒家正统观念很重,觉得“华夷有别”,使大明一项对外政策的彻底失败。
就是朱厚照想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与其堂兄朱厚照想法正好相反,就把此项政策给取消了。
朱棣为了自己名声,为了一己私欲,诛杀方孝孺的族人。君王如此雷厉风行,没有人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