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生李死曹]是怎么回事?能提供资料吗?

2025-04-07 13:31:1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楼主记忆有误吧,是“生曹死蔡”才对,语出《昭明文选》第40卷任彦升写的《奏弹曹景宗》,原文里有“生曹死蔡,优劣若是,惟此人斯,有腼面目”等语。

当时是梁武帝萧衍,原为南齐大将,刚刚弑了齐和帝自立为帝,当时忠于南齐的江州刺史陈伯之认为萧衍丧尽人臣之伦,举兵起事。这时候流亡在北魏的原南齐建安王萧宝夤又向北魏宣武帝求得大军南下攻打萧衍,图谋复国。在北魏军进攻南梁的过程中,曾经猛攻义阳,义阳虽然兵微粮少,但刺史蔡道恭拒城死守,坚持了100多天,终于积劳成疾而死,在魏军攻打义阳时,梁武帝派大将曹景宗率大军救援义阳,但是曹景宗却因为前锋有失,畏死不前,导致义阳守军最后在绝望中降敌,魏军乘胜追击,而梁军大败。

所以当时的梁御史中丞任彦升就因此上奏弹劾曹景宗,在奏章里写道:“且道恭云逝,城守累旬;景宗之存,一朝弃甲。生曹死蔡,优劣若是,惟此人斯,有腼面目。”是拿殉国的蔡道恭和曹景宗相对比,以反衬出曹景宗的贪生怕死、误国误民。不过梁武帝萧衍却因为曹景宗帮自己篡位有功,只是将他调职而已。

以上是我自己辛苦写的,请后面的人不要抄,另外网上也没得复制,鄙视从网上复制东西的垃圾。

回答2:

楼上才是垃圾,我们百度知道的目的是让大家互相交流,增长知识。既快速又正确的提供答案是我们的宗旨。若有现成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拿来共享?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希望知道越办越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回答3:

  中国历史朝代中,因为出于某种缘由改变姓氏的情况并不鲜见。龙南润洞田心“生李死谭”的由来,就纪录着李谭客家400多年的历史情缘。

  到过田心的人,看到在李氏坟场墓碑上写的全是“谭公”或“谭母”,没有一座署“李公”、“李母”的碑文,皆甚感奇怪。整个田心三个自然村113户人家504口人,统统都姓李,没有一户或某一个人姓谭的,怎么碑文上写的尽是“谭公”或“谭母”呢?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年代,福建上杭地区有一谭氏,名明道,字学以,号古锋。曾考取进士,官任广东河源教谕。当时因战事频繁,兵荒马乱,归途被阻,遂在河源居家,为谭氏一世祖。及至三代,有兄弟四人,一同徙居龙南太平堡润洞地方,不料又遭盗寇之劫,加上天灾人祸,很难生存下去,幸有先期客家居民李氏兄弟相助,共同御侮拒寇,抗灾灭祸,大家同心同德,亲如兄弟,后又攀亲联姻,和睦相处,一切徭役事务,不分彼此,共同负担。

  经过若干年后,本地李氏逐渐衰落,而谭氏却兴盛起来,但因客居,未曾有户籍,只得沿用李氏户籍。为纪念李氏兄弟之恩德,谭氏居民遂将谭姓改为李姓了。

  岁月流水,世事沧桑。传说有天晚上,正逢中秋佳节,劳累了一天的谭氏某先人,睡得正甜,忽见床前站着一位鹤发苍髯手拄拐杖的慈善老者,说:我是李氏开居始祖老人,因行善助人有功,望筑一社坛神位,让村民烧香供奉,祈保村民人寿年丰。至于感恩改姓一举,老人说:你们的诚意我心领了。如果你们姓李习惯了,不好改,那就死后改为姓谭,在九泉之下孝顺你们的祖宗吧。且不管传说真否,这里的谭姓人士都改为死后姓谭,在去世后的灵牌和建坟的墓碑上,男姓写“谭公”,女性写“谭母”。昭示谭氏在死后返祖归宗不忘本族。

  放眼今日润洞田心,这远离县城80公里的偏僻山庄:“生李死谭”的碑文,深深地铭刻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深情厚义;村内居民的和睦相处,以及和周边四邻亲密往来,蕴含着客家人亲善美好的乡风民俗;过年时厅堂门额上贴上“耕读传家”、“守本分做人,循天理处世”等联表达了客家人的祝愿与心声;龙九铁路的畅通,架起了通往外界的金桥;普及义务教育,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有了名牌高府毕业的客家“状元郎”;尤其可喜的是这里历来盛产大米,年年秋后户户踊交公粮,大卖余粮,对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赖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