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与明朝为敌时声称的“七大恨”是怎么回事?

2025-03-31 11:07:3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七大恨:

恨一 :明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

恨二 :明朝偏袒叶赫、哈达等部女真,欺压建州女真。 

恨三:明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恨四 :在建州与叶赫的部族争战中出兵帮助叶赫。     

恨五:明支持叶赫将已许给努尔哈赤的女儿(叶赫老女)转嫁蒙古喀尔喀部,致使建州蒙羞。   

恨六 :驱逐居住在边境,已开垦土地上的建州百姓,毁坏其房屋田地。      

恨七:明朝辽东政府派萧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背景:    

15世纪初,明政府特地加封建州女真的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为建州卫司令官(都指挥使),作为藩属。不久,海西女真人南侵,建州女真受到压迫,沿着图们江逆江而上,向西南迁移。明政府就先后把他们分割为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最为强悍,屡次沿边劫掠。明朝边防军军官裴承祖到他的辖区寻找逃犯,王杲竟把裴承祖剖开肚子惨杀。明朝边防军把王杲擒获,但他的儿子阿台继续跟明政府对抗。

1583年,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再发动一次攻击,由建州卫所属的两位将领尼堪外兰(苏克素护河部落)、觉昌安(觉罗部落)分别担任向导,包围建州右卫所在的古勒城(辽宁抚顺古楼村)。觉昌安奉命到城中劝说投降一被阿台拘留囚禁。城陷落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首先冲进去抢救父亲,觉昌安却在大火中烧死,塔克世也在混乱中被明政府军误杀。(这是一件陷害谋杀疑案。)

塔克世28岁的儿子努尔哈赤,表示效忠于明朝。再加上他祖父、父亲同时为明朝牺牲,努尔哈赤遂被明政府正式任命为建州卫代理司令官(都督佥事)。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国,建都赫图阿拉。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所说的第一恨,就是明朝无故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祖父。

这既是事实,但又不完全准确。一来,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确实是死于明兵之手,但是在战乱中被误杀,不是蓄意杀害。二来,明军是为了惩戒掠边“夷首”阿台,这才出边攻打的古勒城,并非“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父、祖。三来,事后大明也承认是误杀,不但送还了遗体,而且还给予了敕书三十道,使得努尔哈赤承袭祖职,为都指挥,后来又以其父祖有“殉国忠”,晋为都督佥事。

第二恨是说明朝违背誓言出边,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这个也有些强词夺理,难以成立。当时建州和明朝辽东守臣的立碑刻誓,仅仅是指双方不要越界,以免因采参伐木引起争端,并非规定明军不能逾越边境,不能出边。

要知道,努尔哈赤所管辖的建州地界,也是属于明朝的辖区,女真各卫都督、都指挥,都是明朝的臣子,其地皆为国土,明朝廷当然可以派兵进入女真地区,调解纠纷,惩治违法之人。再说了,明廷为何要出兵边外援助叶赫,努尔哈赤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第三恨是说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这事确实曲在明朝,有点欺人太甚,说是大恨不为过。

第四恨是说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这是指公元1614年四月明朝使者入境一事,《武皇帝实录》和《满文老档》都有记载。说当时万历皇帝派守备肖伯芝钱来,“诈称大臣,乘八抬轿,作威势,强令拜旨,述书中古今兴废之故种种不善之言”。

这件事在后来的兵部复辽东巡抚郭光复奏疏时也有陈述,说:“今日筹辽,必以救北关为主。惟是奴酋反覆靡常,顷抚臣提兵出塞,遣羁酋佟修养性为间谍,遣备御肖伯芝为宣谕,谕之退地则退地,谕之罢兵则罢兵。”

看来,这所谓的“不善之言”,可能是肖伯芝在宣谕抚臣意旨时,责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垦哈达之地,不要攻打叶赫。

努尔哈赤将此事列为明朝对他欺凌侮辱的深仇大恨,理由似乎有些牵强了。

第五恨是说叶赫由于得道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公元1593年,叶赫布寨、纳林布禄贝勒等九部联军,被建州大败后,第五年,他们共同派人请求结亲,愿以布寨之女布扬古贝勒之妹许给努尔哈赤,以纳林布禄之弟金台石之女许与代善,努尔哈赤遂备聘礼,又杀牛设宴,与他们歃血为盟。

但不久后,纳林布禄又违背誓约,将金台石之女嫁给了蒙古喀尔喀部斋赛贝勒,将布扬古之妹另许他人。先是许给了哈达蒙格布禄,后又改许给了辉发拜音达礼贝勒,接着又许给了乌拉布占泰贝勒,最后改许给了蒙古喀尔喀部巴哈达尔汉贝勒之子莽古尔岱台吉。

布扬古之妹,艳丽多姿,可惜的红颜薄命,因为政治的角逐,才十五岁就被许给了人家,中途又多次该聘,一直到三十三岁,都未婚娶,成为老女。最后才嫁与蒙古,可惜只一年就死了,着实可悲。

已聘之女,而且还是位异常漂亮的美女,最后却不能迎娶回家,这对努尔哈赤来说自然是一大恨事,可是这能怪明朝吗?当时明朝不但没援助叶赫,反而还因为叶赫数次入侵哈达而训斥他。所以说,这第五大恨,根据不足,也是难以成立的。

第六恨是明朝逼迫自己退出已垦种的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这和事实出入也很大。当时所谓的柴河等地,原来都是哈达王台、孟格布禄的辖区,努尔哈赤在灭了他们之后,就派人大量耕种这些地方。但是明朝不承认建州灭哈达的行动,认为这是谋逆的行为,而且因为这些地方邻近叶赫,威胁叶赫安全,也威胁明朝的安全,所以一直不允许建州人在此居住和收割。

当时大家都说的很明白,努尔哈赤也一再上奏表明立场,还立碑于石,保证不来耕种。可是说归说,做归做,不管是当初的是誓言,还是立过的碑石,都不好使,努尔哈赤依旧每年派人侵垦收获。

所以说这第六恨,又是强词夺理,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第七恨是说明朝责令建州退还哈达,恢复其国,褊袒叶赫。

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了,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恨。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所谓的这“七大恨”,也就只有第三恨,明朝是全无道理的,是成立的。第一恨,明朝是应该负责,可是是误杀,而且明朝也承认其过了,还给了抚恤和封赏。至于另外的五恨,理由都不充足,很难成立。

所以说,这 “七大恨”的政治性要远远大于感情性,意图就在于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达到努尔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大恨

回答2:

  1618年2月,努尔哈赤终于羽翼丰满,准备对抗明廷。可出兵总是要理由的,无论理由多么蹩脚,总要有一个的。要不然,就是自己逆天而行了。

  努尔哈赤发动手下的精兵强将,酝酿多时,终于列出了明政府的七条罪状,还美其名曰为“七大恨”。看完这七大恨,努尔哈奇自己都觉得委屈的不行,直捣北京的念头都有了,无奈明帝国在北疆还有很多堡垒,努尔哈赤不得一步一步来。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

  一、 我的祖父、父亲没有掠夺明朝的一寸土地、一棵小草,明朝无缘无故发起边陲战争,将他们杀害;

  这条理由可真是烂的,想当初,觉昌安投靠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时,每天跟随王杲进入明朝边境烧杀掠夺。虽说当时觉昌安私下里会提前通知明朝官员
王杲抢劫的下一个目标。可当时的条件,并不可能把所有的乡民都安全转移的。觉昌安父子也没少掠杀汉人吧?私通了官员,杀了老百姓就不算犯罪吗?再说努尔哈
赤的祖父王杲杀的汉人更是血流成河吧?依照明朝的法律,犯了这么重的罪是要诛九族的,努尔哈赤要不是沾着少数民族的光,应该早就死在断头台上了吧?

  明政府不但没有追究努尔哈赤,反而将其父祖的尸体送还给他,还封了他官职。对于明政府对他的这种厚待,恩将仇报,实在是令人扼腕!再说了,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三十多年了,努尔哈赤现在拿来说,真是将忍字和记仇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

  不管怎么说,在七大恨中,这一条是最给力的,毕竟二老死的很惨嘛!

  二、 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这一条也很牵强,人家叶赫部贝勒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将最漂亮的孙女许配给了他,按现在的理论说,送两块地做聘礼也不为过,就算人家急眼了找来不少
人群殴,努尔哈赤也不该杀了老婆的哥哥,杀了人后,还盯上了人家更漂亮地小姑娘东哥,东哥不嫁他,他还把人家的族人给灭了,连追求的东哥的他族人也不放
过。放在现在,谁家找了这么强横的女婿可真是倒霉啊!哈达部更不用说了,被努尔哈赤欺负的连老巢都没能保住。

  女真人生活的地区是属于大明帝国的,发生了这么大的内乱,明帝国干预一下,不对吗?再说,努尔哈赤嫌明朝关心自己不够,对叶赫和哈达太好,颇有争宠之嫌,有失大将风度。

  三、 明政府规定,女真人不得入长城,汉人不得到长城外谋生。有几十个汉人饿的发了慌,偷偷地跑到长白山里挖了几棵人参。努尔哈赤得知后,将挖参人处死。明政府得到消息后,要求努尔哈赤交出杀人犯。

  努尔哈赤确实不该列这条,这不是打自己嘴巴吗?东北的汉人容易吗?好不容易挣到的一点儿钱和粮食都被贪官李成梁搜刮干净了。到长白山挖参,也是
凭自己的双手挣钱,努尔哈赤将这些可怜的百姓杀害,又拿出来大肆宣扬,实在是有点恬不知耻。更何况明朝找他要人,他也只是找个几个俘虏充数,本身并没有损
失什么。这件事拿出来大张旗鼓的说,不知道是不是那几天发烧糊涂了。

  四、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叶赫老女”转嫁蒙古;

  这条最搞笑,自己没有征服美女的本事,反倒把罪过推在别人身上。可能是努尔哈赤常年风吹日晒的缘故,脸皮实在太厚了。幸亏东哥在明军的护送下没有落入努尔哈赤之手,否则刚强的东哥估计要悬梁自尽了。

  五、努尔哈赤违反明朝法令,乱占土地,到处开荒,遭到明廷的禁止;

  其实错在努尔哈赤,他自己不遵守纪律,反过来到说明军的不对了。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六、叶赫部和建州同属女真,明军却傍着叶赫部对付建州;

  这个理由也挺烂的,可第二条类似。

  七、明朝官员萧伯芝出使建州,责问努尔哈赤为何不向朝廷进贡蜂蜜。

  这一点最能暴漏看出努尔哈赤气人心胸狭窄畸形的病变心理。他觉得受了萧伯芝的侮辱,就把这也作为反对明朝的一条理由。如果这样算的话,叶赫哈达等部应该可以写出几十页反对努尔哈赤的理由了吧?

  虽然努尔哈赤能征善战、聪明能干,但说到底,他也是一个踩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向前冲的野心家,作为他垫脚石的尸体中,不仅有含辛茹苦的汉人,还有他的同胞女真人,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和祖父。

  权利的诱惑很大吧?没有得到过权利的人是无法体验的。历史上为了帝位弑兄弑父的人时有出现,努尔哈赤先是杀了弟弟,又搬出这些毫无说服力的所谓“七大恨”背叛明廷,他的计谋与手段可见一斑!

  古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还果真是如此。

  努尔哈赤的不拘小节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七大恨”的发布改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继元朝后,有一个少数民族入土中原,广大汉族同胞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又一次面临着灭顶之灾。

  其实历史上,明朝对女真真的不差。宋朝年间,努尔哈赤的祖先,那些女真人是如何屠杀汉人的。可汉人的一贯容忍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女真人盘踞
在长白山附近的肥沃黑土,明朝在边境开“马市”,使女真人可以和汉人进行贸易往来。女真族内部的事务,明朝并不过多干预。相反,女真人凭借他们的马上本
领,经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

  按理说,一个朝代进入没落时期时,总会有一个新的英雄人物出现的。只是,一旦英雄人物出现在少数民族,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

  首先,是中华大地上汉族人已经统治了几千年,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对外族的入侵很敏感,抵抗也就较一般的起义来的顽抗一些,换来的是更为血淋淋的迫害;

  其次,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差别很大,一旦成为统治阶级,就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快,又倒下了一大盘。

  最后,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两次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元朝末期,朱元璋实现了从贫农到皇帝的华丽转身,这是历史上唯一出现的贫民皇帝,应该是元
朝的统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在汉族的贵族阶层还没有来得及出现“真龙天子”的时候,元朝气数已尽。清朝末年,更不用说了,如果不是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说
不定就沦为第三个外族统治时期了。

回答3:

起兵的借口,跟杀重臣的时候动不动十大罪状一样。

回答4:

我是来围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