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2025-02-22 13:55: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3岁至18岁为少年期或青春期。这个时期体格生长加速,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器官及内脏功能日益发育成熟,大脑功能和心理的发育也进入高峰,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由于性意识逐渐增强,对身高和体重非常敏感,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选择。女孩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月经来临,对食欲、食物摄入都会产生影响。为满足青少年全面合理营养的要求,在饮食上,除遵循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膳食多样化
多吃谷类,每天约需谷类400~500克,以供给充足的能量。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提供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2)养成健康的膳食习惯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好早餐,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和挑食,少吃零食与碳酸饮料,保持理想体重,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3)加强体育锻炼,避免盲目节食
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往往为了减肥盲目节食。正确的减肥方法是合理控制饮食,少吃高能量的食物如肥肉、糖果、巧克力和油炸食品等,同时增加体力活动,使能量的摄入与消耗达到平衡,以保证适宜体重,预防肥胖。
(4)不抽烟,不喝酒
少年时期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对外界不良刺激抵抗力较差,因此抽烟喝酒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高于成年人,应养成不抽烟,不喝酒的习惯。
(5)加强户外运动
中小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平时应注意少玩电脑、少看电视,多到户外活动。
(6)注意考试期间的饮食安排
我国青少年压力大,各种考试多,应特别注意考试期间的营养和饮食。

回答2:

第一:饮食要定时定量
有规律的进餐,能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到了该进餐的时间就会出现主观食欲。因此我常常建议家长幼儿在家时也要按时间吃饭,吃饭时间不能过长,食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否则会影响食物的吸收,引起幼儿食欲差或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第二:教育幼儿不偏食,合理安排零食。
膳食多样化,才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安排幼儿膳食,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饭菜多样化,使色、香、味俱佳,并诱导其品尝美味。也可将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掺在最喜欢吃的食物里,并向其讲解各种食物的好处,不要强迫孩子,以免造成不愉快情绪,引起厌食。零食中有许多营养成分是正常饮食所缺乏的。然而没有节制的吃零食,会使孩子终日似饱不饱,胃肠道得不到休息,因而影响正常进餐。科学的方法是零食不零吃,也要定时定量,最佳时间是两顿份之间或饭前两小时左右。这样既发挥了零食的营养作用,又满足了孩子吃零食的愿望,也避免了孩子在吃饭时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第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进餐环境要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桌椅、食具清洁。进餐使胃液分泌的多少受情绪的影响,应创造愉快的气氛,使孩子大脑皮层保持适当兴奋。不要用惩罚、恐吓、哄骗等方法强迫孩子进食,这样易使孩子精神紧张,食欲降低。
第四:要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进餐习惯
吃饭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让孩子收好玩具,摆好桌椅,入厕、洗手并休息片刻。吃饭时不边吃边玩,吃饭时尽量不看电视,不讲话。如果进餐时注意力分散,时间久了会影响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并教育孩子不剩饭、不撒饭,爱惜粮食。尽早教会孩子自己吃饭,也可增强进食的兴趣和食欲。

回答3: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11个准则:
(1)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还有助于开发智力,有人认为,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能促进大脑皮层发育。
(2)给孩子定时开饭,让孩子每天都能按时就餐。
(3)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4)吃饭时,尽可能施行分餐制。
(5)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安宁、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
(6)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
(7)每餐吃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8)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比如:“土豆是长在哪里还是是产在土里的?”“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呀,天天吃奶的孩子能长高个?”在方式上,切忌唠叨。
(9)一些家庭在节假日常大吃大喝,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生,周末回家,父母往往为其准备好吃好喝,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暴饮暴食,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病症,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心理,家长应该避免。
(10)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择菜、淘米。在八九岁时,可教他们烧饭炒菜,从煮鸡蛋、煮粥开始,到中学时代,就能会做一般的家常饭菜,如此,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长大后热爱饮食生活。
(11)教会子女一些用餐礼仪,比如,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不要含着食物喝水;不要持筷子指指点点和在菜盘里扒来扒去;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餐巾或手帕掩着嘴,把头远离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