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该怎么做

2025-02-25 10:15: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见到老师需要有礼貌的问候

强化尊师重道的理念,重点是细化到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去。简单的一件事,传达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馨“向老师问好”、“我为老师倒杯水”、“我为老师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动。课间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体验老师的辛劳,帮助老师建设高效课堂。课后一句“老师,辛苦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更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传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简单的小事蕴含着深深的意义,同学们表示,将把尊师重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仅在课堂上,还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关爱老师;一位教师更是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问候与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非常感动。”

2、放下手机文明听讲

“关闭手机进教室,文明课堂从‘我’做起”“放下手机,认真听讲,尊师重道,从我做起”等活动也在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轰轰烈烈的展开。为了彻底扭转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院加强文明修身宣传力度,部分班级还自发购买手机安置袋,想法设法的让手机远离课堂。

各种有效的措施与同学们自行抵制诱惑的行动相得益彰,使得该学院的学风为之一振。课前安置手机,远离手机游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真正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现出大学生们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与尊重。

扩展资料:

尊师重道,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

"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政府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尊师重道

回答2:

1、见到老师需要有礼貌的问候
强化尊师重道的理念,重点是细化到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去。简单的一件事,传达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馨“向老师问好”、“我为老师倒杯水”、“我为老师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动。课间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体验老师的辛劳,帮助老师建设高效课堂。课后一句“老师,辛苦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更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传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简单的小事蕴含着深深的意义,同学们表示,将把尊师重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仅在课堂上,还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关爱老师;一位教师更是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问候与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非常感动。”

2、放下手机文明听讲
“关闭手机进教室,文明课堂从‘我’做起”“放下手机,认真听讲,尊师重道,从我做起”等活动也在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轰轰烈烈的展开。为了彻底扭转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院加强文明修身宣传力度,部分班级还自发购买手机安置袋,想法设法的让手机远离课堂。各种有效的措施与同学们自行抵制诱惑的行动相得益彰,使得该学院的学风为之一振。课前安置手机,远离手机游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真正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现出大学生们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与尊重。

回答3:

学生与老师交往和沟通的规则
一、积极换位思考:
1、上课时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必须坚决执行老师提出的各种性质的各项要求;
2、必须坚决拥护并努力落实老师的各项要求,确保老师正常指导学生和评定总评成绩;
3、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按老师要求对老师提供帮助;
4、严禁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必须主动避免抵触情绪并及时妥善化解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
5、必须正确理解老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以实际行动为老师着想。
二、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1、受到老师批评或惩罚时严禁有反对甚至反抗批评与惩罚的语言或行为;
2、必须坚决支持老师指导学生和评定总评成绩的言行,接受指导时严禁擅自离开;
3、必须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接受老师的相关教育和指导;
4、严禁顶撞老师,必须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受到老师表扬后,必须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三、以正当的方式向老师提合理建议:
1、严禁以老师有错或对老师有看法为由对老师质问、反驳、造不良影响或有其他恶劣言行;
2、严禁主张老师指导学生、评定总评成绩、要求尊师重道和教育教学以外领域有错;
3、严禁主张对老师指导学生、评定总评成绩、要求尊师重道和教育教学以外领域有看法;
4、严禁通过第三方主张老师有错或对老师有看法,未经老师授权严禁代表他人提意见建议;
5、必须及时用尊师方式直接向老师提合理建议,不便及时提必须主动避免各层面不良后果。
四、讲究礼仪:
1、必须以姓氏加尊称的方式称呼老师,必须以“您”为第二人称用于老师;
2、见到老师必须主动问候,态度必须恭敬,上下课时必须起立向老师致敬;
3、必须严格按老师要求进出老师办公室和本班课堂,抵制一切跨班跨课堂扰乱教学的行为;
4、上课时严禁有随意说话、随意下座位、出怪响、看课外书、违规写作业等扰乱纪律行为;
5、严禁背地议论老师,任何场合都必须恭敬对待老师,必须努力做一个招老师喜欢的学生;
6、严禁有随意跟老师开玩笑、随意翻看或动用老师管理范围内物品和其他不合身份的言行。

回答4:

道教有“道、经、师”三宝的说法。道,无名无相,无声无色,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经,经典也;这些经典,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无数经典;可以参悟、印证修为;师,老师也,主要是自己的修炼上的老师。这就表明,在道教那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修练者,既要重道、读经,又要尊师,三者都至关重要,不可缺少。这就表明了尊师的重要性。

《太平经》指出:“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故古者上学圣真,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有明师的教诲,可以少走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冤枉路。所以,每一个求道者,必须寻访师傅,投靠师傅。

拜师父与拜老师,是不一样的。师父一生只拜一位,老师可以拜多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便跑去拜人家为师父,则会被视为不孝。

找师父要有机缘,有的人找师傅很容易,也有的人找师傅很困难。一位道教门徒说:“想起我入道之初,师父三拒我于门外。若当时负气而走,也不会如今日这般亲近三宝”,说明找师父,需要决断,需要耐心,否则就会与师父擦肩而过。

拜师收徒,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师父要对弟子进行一番严格的考察,考验其品德和行为,判断他是否可造之材。然后择黄道吉日,通过上表、传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宝、师徒传承仪式才完成。拜师仪式之庄重,表明招收门徒非同寻常,既是学道者一生之大事,也是为师者一生之大事。

投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等于再生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要事师如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成为师父的徒弟之后,不等于师父马上就要传你道法。徒弟要在师父那里学习,经过长期考察,才决定是否继续一步步传授下去。如果一个学道的人,奢望师父立马传你道法,得不到满足就心生不满,或者他该经受的磨练却不经受,总要玩弄小聪明,好走捷径,偷工减料,那么他就难成正果。

师父为了培养弟子的仙根,使其提高造诣,济世利人,弘扬大道,就鼓励弟子参访高道名师,求授方术道法。这种情况,不叫“拜师父”,而叫“拜师傅”,或“拜先生”。

王常月是明末清初著名道士,龙门派第七代宗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派复兴,也可说令本己衰落的全真道复兴。在《龙门心法》一书中,王常月对尊师重道作了专门阐述。

他说:“三教圣人无不有师,千古帝王无不有师。当此普度之机,既有掌教之师,也有传道之师。父母生我之身,不能了我生死。师父传我大道,才能救我生命。师父之恩情更重于父母之恩情,不敬师父就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如何能成道?”又说:“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

这两段话表明:一,道者师传。世间一切的行道者,都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师父却教我们做人的智慧。师父之恩情,要大于父母之恩情。尊敬师父,天经地义。

二,道教门徒,以成道为最高追求。能够成道的人,应该是有道德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恩师也不尊重,不过是忘恩负义之徒,这种人是难成正果的。

他又说:“尊敬师父有几个方面,一是要诚心诚意,二是要说话谨慎,三是要礼貌周到,不可轻慢师父。三者之外,更要听师父吩咐,凡事只可遵命,不可违命。有能力、应办之事,接受师父交代之后,要不辞劳苦,竭力去做。自己如有过错,应遵师父劝诫。如违规矩,师父责备,更要低声下气,虚心受教,知过必改,切莫暗地埋怨。就是师父有差错之时,误责之处,也不可生气争辩,久后师父自明”。从各个具体方面,对道教门徒提出明确要求,使道教门徒的尊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回答5:

见到老师需要有礼貌的问候

强化尊师重道的理念,重点是细化到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去。简单的一件事,传达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馨“向老师问好”、“我为老师倒杯水”、“我为老师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动。课间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体验老师的辛劳,帮助老师建设高效课堂。课后一句“老师,辛苦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更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传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简单的小事蕴含着深深的意义,同学们表示,将把尊师重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仅在课堂上,还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关爱老师;一位教师更是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问候与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非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