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的几种创作类型

2025-04-05 08:39: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以事抒情课本中多划为记叙文范畴,因而只设计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两式.1.参游式.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参游见闻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2.静赏式.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法去写.3.象征式.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回答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的创作成绩非凡,呈现出全方位开放的状态,散文出版物和写作的商品化,更是加速了散文继续向前发展的势头。而且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发生了相当巨大的文化转型,这一转型必然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当然包括散文创作,在文学由中心到边缘的位移中,散文在边缘处的定位,保证了散文这一文体的从容发展;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与立场的分流,使散文成为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的存在方式;市场经济不仅使散文的创作与出版带有商业性,而且确认了市民阶层的合法性并因此使部分散文成为消费品;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散文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于是散文随着其他文体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审美时代。1992年,当《文化苦旅》在《收获》杂志上以专栏形式刊出后,文化散文开始在中国亮相,而“文化散文”作为一个概念,是佘树森在《九0散文谈》中提出的,这大概是最早对“文化散文”的理论描述。随后便涌现出更多的概念,比如“女性散文”、“学者散文”、“校园散文”、“大散文”、“新散文”、“后散文”、等等,可谓旗帜林立,特色迥异;随后刘亮程的出现,简直是散文界的一个异数,对于他的评价,无论是散文界,还是学界简直对他好评如潮,更有林贤治更是评价他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之后格致的出现也成为散文界的一个亮点,张守仁先生曾评价格致说:“格致的出现无疑是新散文领域的一个事件。”“我等待了十多年,终于等来了打通文体界限的佳作。”1998年初,云南的《大家》杂志以开设“新散文”专栏的形式推出了一批散文作品。这批散文的作者包括张锐锋、庞培、于坚、钟鸣、陈东东、朱朱、周晓枫、杜丽、王小妮、海男等,他们的创作充满生命的激情和个性化的特色,在其中,他们试图将自己蓬勃的激情与深邃的思索融入散文创作中,并突破诗与散文的文体界限,进行一种将诗与散文融合的跨文体写作实验。
  以上的散文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使得当下散文的创作,在感觉、形态等各个方面得以多维度地展开,进而达到一种诗性与智性完美结合的境界。他们的创作实践既是当下社会各个生活层面的折射,又是现代生活的消费品;既是一种群体行为,也是个体生命知性、智性的表述;它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判断,并衍生出丰富、多样、立体的内涵。
  而且随着诸多散文旧作的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的编选,散文刊物的增多,“晚报”、“周末”类报纸“随笔”、“小品”专栏的开辟,使散文创作主体呈现一种变化与扩大的趋势,于是“散文热”在90年代成为诸多文学现象中的一个醒目而主要的现象,其中包括以汪曾祺、张中行、谷林、桂苓、止庵为代表的性灵小品散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