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自明本自令》可视为曹操50岁前的自传,结合原文论述

2025-04-05 16:39: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曹操五十岁前就是赤壁前夕,而赤壁之前老曹未称丞相,基本上属于摄政,孔融之类的重量级反对派也活得很滋润。那时擅权也有限,与后来称王称公不同。《让县自明本自令》写于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年底,当时南郡以为周瑜所破,并且发生著名的“借荆州”事件。老曹到那个时候已经感觉天下不是短期能平定的了,但他也不再有什么压力。于是开始转而巩固自己的政权

下面一段段来:

1. 孤始举孝廉②,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③,恐为海9内人之所见凡愚④,欲为一郡守⑤,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⑥,使世士明知之⑦。故在济南⑧,始除残去秽⑨,平心选举⑩,违忤诸常侍(11),以为强豪所忿(12)。恐致家祸,故以病还(13)。

讲的是曹操二十岁那年,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这个官相当于北京公安厅副厅长)。然后他干了棒杀蹇硕叔的英雄之举,于是被赶出京城,左迁为顿丘县令。

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曹操调任济南国相,扫除了一些邪教与名人祠堂,也就是他说的“除残去秽”。总之当时老曹少年气盛,把人都得罪遍了,好在他老爸是三公之一的太尉,罩得住他,但最后他还是怕连累到家人,辞官回家。这就是第一阶段。

2.去官之后(14),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15),年有五十,未名为老(16)。内自图之(17),从此却去二十年(18),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19)。故以四时归乡里(20),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21),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22),绝宾客往来之望(23),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24),迁典军校尉(25),意遂更(26)。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27),然后题墓道言(28):"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老曹从赋闲到复出的心绪,典型的自传文字。

3.而遭值董卓之难(29),兴举义兵(30)。是时合兵能多得耳(31),然常自损(32),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33),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34)。故汴水之战数千(35),后还到扬州更募(36),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这一段写的是老曹参加关东讨伐董卓军,孤军追击汴水一役被徐荣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到扬州募兵又遭遇兵变。搞得只剩三千人这么惨,不得不去河内投奔盟主袁绍。不过老曹讲的很冠冕堂皇,把大败仗导致的寄人篱下称为“此其本志有限”。到此是第二阶段。

4.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37)。又袁术僭号于九江(38),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39),衣被皆为天子之制(40),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41)。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42),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43),发病而已(44)。及至袁绍据河北(45),兵势强盛。孤自度势(46),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47),以义灭身,足垂于后(48)。幸而破绍,枭其二子(49)。又刘表自以为宗室(50),包藏奸心,乍前乍却(51),以观世事,据有当州(52)。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位已极,意望已过矣(53)。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54)。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一段写的是老曹讨灭袁术、袁绍、刘表这些对手的过程。但是却没有提劲敌吕布,为啥呢?因为这三个人都想称王称帝,不臣之心已久,袁术更是等不及直接称帝。只有吕布压根没这想法,所以尽管打吕布打得很辛苦,几次搞得生死一线,比官渡危险多了,但是老曹却直接跳过。到此是第三阶段,写《让县自明本自令》时老曹直辖的地盘基本上就这些了。

5.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55),言10有不逊之志(56),妄相忖度(57),每用耿耿(58)。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59),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60)!"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61),赵王欲与之图燕(62),乐毅伏而垂泣(63),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64),放在他国(65),没世然后已(66),不忍谋赵之徒隶(67),况燕后嗣乎(68)?"胡亥之杀蒙恬也(69),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70)。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71)。

孤祖、父以至孤身(72),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73);以及子桓兄弟(74),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75),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76),汝曹皆当出嫁(77),欲令传道吾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78)。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79),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使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80),以还执事(81),归就武平侯国(82),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83),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84),申胥之逃楚赏(85),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86),仗钺征伐(87),推弱以克强(88),处小而禽大(89),意之所图,动无违事(90),心之所虑,何向不济(91)?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92),食户三万(93),何德堪之(94)!江湖未静(95),不可让位;至于邑土(96),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97),少减孤之责也(98)。

这一段写的自书胸臆,貌似很真诚。但紧接下来让出去的二万户又分掉一万五千户给自己三个儿子,却让“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显得尤为耀眼:

魏书曰: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文章确实写得很漂亮,但比照史实一看,艺术色彩立刻褪去不少。可以说从第二阶段开始,老曹每走一步都为形势所迫,不灭强敌就会为敌所灭,“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辅汉不辅汉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乱世求存,手中必须握有枪杆子。至于第三阶段为什么变本加厉,个人主要是因为老曹的地盘扩大太多,制度又无法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老曹三子受封,不管是他自己想要,还是朝中摇尾系统讨好他,本质上其实没啥区别。表面文章做完了,实际上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回答2:

  即:

  【杰出的政治家很少成为杰出的文人,杰出的文人也很少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盖因前一种角色需要理性,后一种角色需要感性,矛盾冲突也。司马相如写就一手好赋,但一生至大的政绩不过是出使西南。李白的诗狂放不羁,仙才横溢,为官却差劲地很,职业最高峰也只是充当御用文人。而曹操,他是不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败董卓,平袁绍,一连串的政治军事行动漂亮利索,精彩纷呈。治理天下,何等繁忙,却还能吟诗作赋,可见不是凡人能比。纵观中国历史,再没有第二个这样游刃有余的男人。
  爱纳贤才的统治者有很多,用诗句来招揽人才的却独他一个。忍不住把这四十八字的短歌行抄录上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殷殷求才之心,跃然纸上。 这样的殷切,却又意态壮阔,语含悲凉,丝毫不见猥琐。脱自诗经,意境又远在原诗之上。读之就让人无比喜欢。
  {《让县自明本志令》更让人觉出了他的可爱。这是曹操很重要的一篇政治表白。他坦陈了自己并无心篡位,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绝不会放弃权力。文中提及了乐毅、蒙恬。的确,历史上数不尽的名将重臣死于功高震主。翻开史书,随处可见“屠三族”、“屠六族”,这一酷法直到清末才被废止。失去权力往往意味着个人的死亡、家族的覆灭。他并不掩饰自己,也不唱高调,因为直白而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