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谈及项羽,对中国人来说可谓无人不只无人不晓,都说他英武过人力能扛鼎,乃西楚霸王,虽然最终自刎于乌江,却也是令人佩服的末路英雄。
可我对项羽是英雄的观点有点看法,不错项羽乃名门之后,知书达理,力能扛鼎,礼贤下士,从不歧视侮辱下属,还时常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仁爱恻隐之心,长念及天下百姓疾苦。但项羽言呕呕,妒贤嫉能,非常吝啬,异常残暴。从项羽跟随项梁起义始便突现了他的残暴性,救赵国时,他刀劈上属宋义;项羽带领大军进入咸阳时,项羽便火烧阿旁宫,杀秦降王子婴,大肆掠夺妇女财宝;在以后的战争日子里项羽在攻下城池时经常坑杀俘虏,屠杀全城,把对他有非议之人严酷残害。
最重要的是项羽从揭杆而起的一开始便不是为人民利益而起,而是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战,他起义时便杀会稽太守殷通,流放并杀死自己奉为主上的楚怀王,在分封各王时却又压制各王,从这些事件上可以充分凸现项羽为己的本质。
何谓英雄,英雄既是不顾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岳飞,戚继光,张自忠,丘少云可算英雄,是民族英雄,而像项羽,曹操,孙权之流却算不上英雄,项羽是末路的,却算不上英雄。
再说说西汉高祖刘邦,谈及刘邦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早年刘邦不屑于读书,种田也不卖力,整日混游于茶楼酒肆,广交三教九流。做了泗水亭长也不安分守己,倒在寡妇的床上享尽了温柔,刘邦因此被邻居耻笑,被世人认为是地痞流氓,毫无出息。
刘邦即使发迹时依然有贪财好色,慢而侮人的痞性,在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而逃,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的儿子女儿推下车,幸亏藤公夏侯婴的保护,刘邦的儿子,女儿才幸免于难。刘邦在做皇帝时也猜忌功臣,慢而侮人,詈骂臣下诸侯和仆人。但刘邦却有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智慧,能激发他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就凭这点刘邦却取得了帝位。做上皇帝的刘邦也说过“在运筹帷幄中,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乃人中之杰,我能用之可取天下,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况且刘邦登上帝位便大赦天下,采取黄老之策,使社会修养生息,的确给人民带来了福荫,但刘邦采取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也是为己,因此他也不是英雄。
所以项羽与刘邦都算不上英雄,项羽不过是有勇无谋的霸王,刘邦也不过是狡诈的皇帝罢了。
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的争论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但是相对来讲支持刘邦的和批评项羽的多一点而今天我一个中学生要来谈谈我眼中的刘项。
从个人方面来说,刘邦是一个地痞,出身贫民;项羽是落魄贵族,楚国名将向燕之后,出身名门。这里我们要先搞清“贫寒”。 “贫”和“寒”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像孟子、陶渊明、刘备、韩信当然也包括项羽,他们都是出生在落魄的、甚至已经沦为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士族、贵族甚至皇族家庭,虽然经济上却十分困难但社会地位很高;还有是说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好,但家里人没有做过大官的,没有社会地位。刘邦与项羽就分别属于这两类,当然出生的贵贱是不能选择的,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出身不好却成大事者不少,但是出身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状况。
从古到今,人们在对刘项的成败作总结的时候都会说到“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出生决定成败”更为贴切。由于两人的不同出身造成两人的受教育的不同。项羽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说自己是一个贵族,一个将门之后,所以“我”做事要光明磊落,小人的行为不能做。
而刘邦呢?他出身在平民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说“我”只是一个老百姓没有太多的约束,所以他“好酒及色”,做事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束缚只是以达到目的为原则。他们受到的教育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他们的行为准则不同,这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体现。
在秦朝的残暴统治下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终于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率先举起反秦大旗。一时间,人们一直压抑的反秦心理彻底爆发,全国各地都爆发反秦活动。这时项羽和叔父向粱也率领八千子弟兵开始了反秦活动,并且很快成为反秦队伍中力量最大的一只。此时在沛县,面对天下的混乱形势萧何和曹参杀掉了县令,推举了无德又无才的刘邦做首领开始了反秦斗争。这时一个疑问自然的产生了,就是不论是曹参还是萧何的才能都远在刘邦之上,那么为什么他们要推举刘邦做首领呢?这一点很多的学者都认为是因为萧何和曹参害怕担负责任,其实不然,他们正是看中刘邦的“草根精神”,在平民家庭中培养出来的精神。能和战士们达到共识,能抬高自己的辅佐者的地位,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这便是刘邦的最大优势。很快刘邦和项羽都成为了反秦势力中的佼佼者,随后便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事件。
在这次发生的事件中便彻底的反映出了双方的“行为准则”。项羽不杀刘邦成为了后人耻笑他“妇人之仁”的把柄,而我则和苏轼有着相同的看法,当时的刘邦是有功之臣,楚怀王虽然只是个提线木偶,但毕竟是名意上的领导者,他说过先入关中者为王所以刘邦理应为王啊!这时侯杀了刘邦就等于背了两个大罪。第一:违抗圣意。这时来看项羽取代楚王只是时间问题,可是这个“时间”还不成熟,不能有把柄落在其他势力手中,他还没有完全的实力来问鼎全国,再说杀了刘邦避急了韩信和刘邦手里的一干谋士,也不是好惹的。第二:排挤忠良。刘邦是有功之人,而且在表面看来忠厚老实的一个人,你杀了他不就是因为你妒忌人家的功劳吗!而且杀了他,寒了天下士人的心,谁还给你卖命啊!所以说这时候的项羽不能杀了刘邦,但是这时不杀不等于不杀,以后要用正当的手段去杀,而不是暗杀,暗杀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不符和项羽的身份,由于他的思想意识里自己是个贵族,所以他有贵族的“行为准则”。而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是相当的狼狈和失礼,作为一方诸侯最后狼狈离去多少有些不光彩。但是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比谁不要脸,往往不要脸也就是最大的赢家,在后来的一次战争中,刘邦又在约定双方退兵的情况下,单方面撕毁条约攻击撤退的项羽部队,又一次说明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他在“平民家庭”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束缚只是以达到目的为原则。
这就是我对刘向的认识,我的刘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