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PLC

2024-11-01 01:26: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美国数字化设备公司发明了PLC。

1969年,美国数字化设备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PDP-14).

PLC用软件代替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到继电器控制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大为减少。

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例如三菱公司生产的F系列PLC平均无故障时间高达30万小时。一些使用冗余CPU的PLC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则更长。

扩展资料:

1、可靠性高。由于PLC大都采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因而集成度高,再加上相应的保护电路及自诊断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编程容易。PLC的编程多采用继电器控制梯形图及命令语句,其数量比微型机指令要少得多,除中,高档PLC外,一般的小型PLC只有16条左右。由于梯形图形象而简单,因此容易掌握、使用方便,甚至不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就可进行编程。

3、组态灵活。由于PLC采用积木式结构,用户只需要简单地组合,便可灵活地改变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因此,可适用于任何控制系统。 

4、输入/输出功能模块齐全。PLC的最大优点之一,是针对不同的现场信号(如直流或交流、开关量、数字量或模拟量、电压或电流等),均有相应的模板可与工业现场的器件(如按钮、开关、传感电流变送器、电机启动器或控制阀等)直接连接,并通过总线与CPU主板连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PLC

回答2:

PLC(可编程控制器)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自动化控制装置,最早是用于替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装置,功能上只有逻辑计算、计时、计数以及顺序控制等,而且只能进行开关量控制。其英文原名为“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简称为PLC,中文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控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逻辑控制的范畴,其名称也就改为“Programmable Controller”,称PC。但PC又容易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PC产生混淆,所以近年来人们又倾向于使用PLC这一简称,中文仍然称“可编程控制器”。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汽车工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由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装置来进行控制,不仅体积庞大、故障率高、柔性差、不灵活、耗能,而且调试困难,可靠性也差。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使用新一代控制器的设想,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该公司对新一代控制器提了10点要求,为各大公司提供了明确的开发目标。次年,就由美国DEC(数字设备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差不多同时,美国MODICON公司也研制出084控制器。它们的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美国的其他公司和西欧、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也相继研究开发出类似的产品。
由于PLC吸取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因此发展十分迅速,从单机自动化到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乃至整个工厂的生产自动化,从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到大型分散型控制系统,PLC均承担着重要角色。 PLC技术代表了当今电气程序控制的最先进水平。通过PLC与各种单元自动化装置(如智能仪表、数字化传单装置、智能的液压和气动阀组等)以及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了车间和工厂自动化的完整体系。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近年来对国内进行的调查,可知其在各个领域应用分布大致如下: 在PLC发明之前,在工业控制的顺序控制领域内,常常采用诸如继电器、鼓式开关、纸带阅读器等机械、电气式器件作为控制元件,尤其是控制继电器,在离散制造过程控制领域内,成为“开关控制系统”中最广泛使用的器件。但是,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继电器控制系统”已不适应需要,究其原因是: 动作缓慢;寿命短、可靠性差;体积大、耗电多;设计制造周期长、程序修改费时;不能实现与计算机对话。 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虽然小型计算机已日趋完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但小型计算机用于开关控制系统,又显然存在着“大马拉小车”的情况,这是由于小型计算机的特点决定的:编程复杂,要求有较高水平的编程人员和操作人员; 需要配套非标准的外部接口,对环境和现场条件的要求过高; 功能过剩,机器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价高昂。需要与可能性,促使人们寻求新的出路,PLC应运而生。 它首先应用于美国的汽车工业,这时的PLC用固态(集成)电路来代替继电器逻辑电路,用存储器电路中的存储数位(程序)来代替继电器系统的布线,以程序来规定逻辑关系;用固态I/ O电路来检测按钮和限位开关的信号,给出输出以控制电机和其它执行机构。这时的PLC系统已开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环境适应性较强,可以使用于车间现场;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诊断 能力,维修容易;基本能适应不同的制造过程所需,柔性度有 了较大提高,只要改变系统中的程序即可改变控制“逻辑”,而 无需改造或更换控制硬件等。 自1976年以来,微处理器开始引入PLC领域,大大加强 了PLC的作用,使PLC由简单地代替继电器电路,而发展为先 进的控制装置。当今PLC具有采集与处理大量数据、完成数学运算、与其它智能器件通信的能力,以及具有先进的人-机对 话手段(如键盘、CRT和语音对话),近年来由于现场总线理念的出现和相关标准的建立,以及产品的迅速发展,PLC成为 现场总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了PLC的应用领 域。 由于PLC同时提高了功能和柔性度,使其应用迅速增长,并普及到许多其它离散零件制造工业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与批 量生产和连续生产过程有关的工业领域。随着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PLC当前还被人们用于工厂通信网络 之中,与其它智能控制器和计算机系统一起成为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单元级和工作站级。 从1969年第一台PLC问世至今,可编程控制器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发的PLC容量较小,I/O点数小于120点。用户存储区容量在2KB左右,扫描速度为20~50ms/KB,指令较为简单,只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等,编程语言采用简单的语句表语言。使用上,主要用来作开关量控制。 第二阶段:PLC 的容量有所扩展,I/O点数从 512点至1024点,用户程序存储区扩展到8KB以上,速度也有提高,扫描速度达到5~6ms/KB,指令功能除了基本的逻辑运算、计时、计数外,还增加了算术运算指令、比较指令,以及模拟量处理指令等,输入/输出类型也由纯开关量I/O,扩展为带模拟量的I/O。编程语言除了使用语句表外,还可以使用梯形图编程语言。 第三阶段: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PLC得到惊人的发展,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上述两阶段的产品。使PLC在概念,设计,性价比以及应用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一阶段的产品向大型和小型两个方向发展 。大型产品的I/O点数,超过4 000点,有些产品达到8 000个I/O点,用户存储区容量超过32KB,配置有各种智能模块(例如温度控制模块、轴定位模块、过程控制模块等)和通信模块,扫描速率也大大提高,达到0.47ms/KB,指令功能除了基本的逻辑运算、计时、计数、顺序控制外,还有算术浮点运算指令、PID调节功能指令、图形组态功能指令、网络和通信指令等。编程语言普遍采用梯形语言,同时也使用语句表和顺序功能图语言(典型的有GRAFCET语言)。为了提高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上考虑了容错技术和冗余技术等。这一阶段的小型产品向超小型化和加强型功能发展,有16点I/O,24点I/O的整体型小型PLC在小型PLC上配置模拟量I/O、通信口、高速计数,指令上也设置有算术运算、比较指令以及PID调节指令。小型PLC使用的手握式编程器使用大面积液晶显示器,也可以用梯形图和GRAFCET语言进行编程。 这一阶段PLC的软件设计也有很大改进,普遍实现了软件模块化设计,在PLC产品上提供大量的通用和专用软件功能模块,用户通过简单的功能调用就可实现复杂的控制任务给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使用的编程器越来越完善,专用编程器实际上已经是一台个人计算机,可以实现离线编程或在线编程及监控,程序打印以及程序固化,实现图形组态,可以联网(即挂在PLC网络上),有些编程器还可以使用高级语言
除了专用编程器外,很多PLC可以使用通用的笔记本电脑实现编程,开发一些专用软件,充分利用个人计算机的能力,完成各种高级的编程功能,省却了专用编程器,既便于推广又节省投资。随着技术的进步,PLC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畴越来越广,与其它工业控制机,如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界限已经不十分明显,很多以往必须由分散型控制系统来完成的控制,现在用PLC都能实现,因此在应用上“交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回答3: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发明PLC
发展历史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研制出欧洲第一台PLC,型号为SIMATIC S4;
197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PLC,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