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珍藏着一段令我永生难忘的记忆。那昏黄的残阳,那古老的院落,那稚嫩的身躯——
我不记得发生的时间,只知道是一个暖融融的日子,温和的阳光透过玻璃溢进房间,一切都笼罩在安静与祥和之间。
弟弟坐在屋里,腿上立着一只燕子,它很漂亮,羽毛黑得发紫。在阳光下泛着一层淡紫。它不会飞,很奇怪,就是因为它一直落在院子里的同一片土地上,它才被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尽管这样,它的翅膀上的羽毛还是被爸爸剪掉了许多,为的是怕它突然飞走。
我相信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一只燕子,它一直都是那样呆呆地立着,目光停滞在窗外。或许它永远这样,我就没有了这般珍藏,然而——
它突然间飞了起来,发疯似的冲向窗户,迎接它的,是“砰”的一声响,一个黑色的身影轻轻落了下来,它痛苦地躺在地上,眼睛是混浊的,的确,一只被剪了羽毛的燕子本身能飞起来就是一个奇迹,它飞得又那么猛,一定是用尽了力气,不然,不会被撞成这样。可是门“吱”的一声开了,妈妈走了进来。我不明白,是什么使奇迹再度上演。那只燕子居然豁地一下飞起来,在那门开开的一瞬间像一道闪电一般冲了出去。那种力量让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惊心动魄,只是一瞬而已,它居然可以把握住!
我尾随而出,阳光依旧很暖。我没有时间去享受,因为我的目光定格在一个漆黑的影子上。
那只燕子,还是那只燕子,它居然又落到了它先前一直立在的那个地方,那片满是黄土的地上,静静地立着,如同被抓前一样。
人轻轻走了过去,却意外地被它发现了,它扇了扇两只没有多少羽毛的翅膀,缓缓肝升了起来,在空中不停地徘徊,低低地叫着,一圈又一圈……
但最终,还是无奈地飞走了,飞晕饱经沧桑的院墙,飞过镀满阳光的小树,飞向遥远的天空,最终与昏暗的残阳融为了一体,消失在我的视野尽头。这一切,都是那么缓慢,它对那片毫无生机的土地是那么留恋,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满腹的无奈不舍,仿佛里开那儿对于它来说就是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仿佛那有它最宝贵的东西,以至于可以使它耗尽力气用最慢的速度离开它都不愿。
我轻轻凑了过去,我相信在我的瞳仁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凄惨的景象。那是怎样的一幕?一只小小的刚出生的鸟儿的尸体静静地躺在那儿。它是那么小,浑身没有一点儿羽毛。脑袋大大的,翅膀和小脚都轻轻地缩在了一起,它的身体没有一丝血色,完全是青的。它就是那样躺在那儿,眼睛闭着,为什么会闭着?或许,或许它还没来得及睁开,生命就已经不再属于它了。
我感受到的是内心被针一点点扎破的痛,我的泪水肆无忌惮地滚落下来,滴在小鸟儿身上,融进它的身体里。
【本文仅供参考~】
珍藏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一枚小小的邮票。它很普通,方寸大小的天地里不外乎几笔线条和色彩的涂鸦。
这是中国邮政局于1999年10月30日发行的纪念邮票——《“希望工程”实施十周年》,邮票的构造极其简单又分外亮丽;三个小孩笑眼眉开地各捧着一本展开的课本,正专心致志地学习。几朵小花点缀在乳白色的底板上。在邮票的左上方是一轮蓬勃升起的火红的太阳。太阳的下面是一朵深蓝色的浪花。我虽不太明白设计者的构思。但无可置疑的是必定蕴含着对普天下儿童的最美好祝愿。
在人看来,这也许是枚很不起眼的邮票,但它却隐藏着一段教我刻骨铭心的故事。
三年前,学校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尽管那时我家的经济条件不算富裕,但当我回想起贫困山区小朋友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的心……终于,我连夜写了封信,连同20元人民币寄给了远方的一名同龄人,名叫郭广锋,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马高庄张庄村。
信发出很久了,但始终不见回信。许多人都笑我傻,居然把20元人民币寄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相信那封信他一定收到了,20元人民币肯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他没回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直到上中学初一年时,小学李老师转来了一封我的信。一看,宁夏回族自治区,他给我回信了,我又惊又喜,迫不及待地小心翼翼地撕开了信……
信中除了表示对我的感激外,还道明了晚回信的原因。原来,他父亲早逝,母亲病重卧床不起,所寄20元人民币抓了药给母亲治病,解了燃眉之急。然而家庭的贫困,使得兄妹两人辍学在家,是“希望工程”挽救了他一家,也让他有机会写了一封信给我,更使他重新捧起了课本,踏上了求学之道。
“希望工程”,让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燃起了希望。每当我看到这一枚邮票,便会想起远方的郭广锋同学。我仿佛看到:山区的许许多多小朋友正背着崭新的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
我要好好珍藏这一枚邮票,这一枚永不褪色的邮票。
珍藏历史
一直以来,只知道登高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却不知临江畔的,还有青瓦粉墙石砖的西京古渡。曾经一度只是在意了镇江的高楼林立的物质,许久都没有再见那温婉的小镇的流光了。
忽见着这于大街上深陷下的巷道,于繁闹中一缕清幽在心底油然而生。它就像是独立墙角,一袭旗袍的江南女子,静静幽幽,看周遭忙碌又烦躁的人群,忽而宛然一笑。与它,固执地觉得是一场南国的浪漫的邂逅。
顺着在雨后会特别干净的青石板路,延渐而上升的坡度,我们走进似乎是遗世独立的世界。没有预料的静默,尘世的喧嚣扑面而至,带着午后未出云层的阳光的暖意,洋溢着生活质朴的气息。沽酒的老人,刺绣的艺人,牵手的情侣,玩耍的孩童……这里的一切在平常里透着不易觉察、又显而易见的特别。我想,也许是多了这古朴的背景吧。
路过向上盘旋的石梯,尽头就隐在暗处,一扇雕花的门,盈盈一靠不突兀,也不强硬的提示你“此路不通”,真不知是该说什么,索性就沉默吧,别扰乱了它一地的清净。听说,经历了时光的东西,也会在时光里渐渐沉淀,望着老去的记忆,不断的重放记忆,直到它们自己也有了记忆。历史和今天于此重叠,看不清门内的迷雾中藏有什么,也许是繁盛的歌舞升平、佩环叮当,也许是凄凉的落木萧萧、独立残阳……但这已不是我们可评说的了,它们存在于过去、封尘于历史。
带着几分悠悠的惆怅,我们告别那记录过兴衰的庭院,再次前行,就像是一切形色匆匆的旅人,无意、也无力去倾听它一屋子的忧伤。
长长的下坡,回过头去,看见的是身后同伴们年轻的笑靥,温暖的感觉像赤脚踏进温泉,由脚尖苏苏麻麻地一路传上来,浸没全身。坡道中间的是带凹槽的斜坡,我猜想着,也许有那么多的独轮车曾轧过,才有了这样的痕迹吧。
向前,就是世代的官道,被小心翼翼的存放在巨大的玻璃橱窗里,供路人观赏。它已经失去了制造者所赋予它的职能,变成了静默的历史刻痕。看着其上附着的青苔,我不禁猜想,它们是不是来自2500年前的生命,带了匠人们绵长的呼吸。耳畔的人声似乎在远去,我几乎听见了秦汉征人沉重的步伐,唐代官人清脆的马蹄,亦或是踩着装了高底的小脚、称一把油纸的竹骨伞的婆姨们绵绵的吴侬软语……
路过一家小小的茶馆,别有风味,纸制的八角宫灯低低地悬在屋内,幽幽的橘色灯光布下令人昏昏欲睡的暖光。有刺绣的布帘,木质的吧台,触到眉尖的流苏……一只小泥炭炉,煮茶品茗,西窗读书……多美的意境。要是有时间的话,我真想在这喝上一杯呢。听说,在这里,像这样诗情画意的店铺可不只一家。
那是古时西京渡的渡口了,恰有一队的游客踏着曾被江水覆盖的滩涂向我们走来,随队的导游在诉说当时马可波罗就是沿着它而来镇江的,却引来了善意的哄笑,让人越发意识到了历史的不可复制之痛。透过笑声,再看不见昔日繁忙的码头。
这里的记忆也随着下退的江水归入沉寂,不知这里的老人们是否会时常说起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故事,而年轻的人们又是否会在繁忙之余坐下倾听呢。
临别,在街道旁回望,救生会的塔在淡淡的烟雾中若隐若现,它是那个时代来自民间的善意沉默而坚忍的见证。花坛里很粗了的老树,池畔的弱柳,似就在交替着古今。对我有帮助
傍晚,一切像以往一样——安谧幽静.
灯下,我饱吸着小屋里温馨的气息.
我身后的母亲正织着毛衣,整个房间中弥漫着只有孩子才能感受到的母亲所带来的温情.
偶尔,我回过头,看着妈妈手中的毛线,似乎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妈妈,教我织毛衣吧!"
"孩子,妈妈以前织毛衣是为了御寒,现在是为了解闷,妈妈希望你好好学习,不要分心,知道了吗 "
"那……好吧!"妈妈看出了我脸上的不快,笑着问:"孩子,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拆毛线的事吗 "
拆毛线 !我忽然发现对毛线的那种亲切感,是来自儿时的那一抹温馨的回忆.
依稀记得那是个寒冷的冬天,故事是由一件未织完的毛衣引起的……
记得那时,床头静静地躺着那件妈妈苦织了几天,就快完成了的毛衣.刚上幼儿园的我,睁着大眼睛看着熟睡着妈妈,却毫无睡意.妈妈发出轻轻的鼾声,一定是累坏了.一丝小小的愧疚感忽然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我唯一能为她做的,就是消灭那件未织完的毛衣!这样,妈妈就可以不用每天晚上织到十二点啦!
一根,二根,三根……一根根的毛线棒掉落在了地上,哈,他们再也不能去纠缠妈妈啦!
毛衣被我胡乱地抓着,一缕缕毛线散落开来,我感到十分快活,之后,竟迷糊地睡着了.
也记不清第二天早上是怎么给妈妈拉起来起床的,只记得我向妈妈坦白动机时,妈妈把我搂入了怀中,连同那些毛线.
我永远忘不了在妈妈怀中的那份温暖.
后来,听妈妈说,织毛衣是为了给我穿时,我发觉,妈妈怀中的那一缕缕毛线包含了多少母亲的温情,母亲的爱.
后来,我每次穿上那件终于又织成的毛衣时,脸上总是洋溢幸福的笑容,直到现在实在穿不下它了,妈妈才把它拆了.
毛衣虽拆了,可却让幸福的滋味永远留在了我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