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中药一词的广泛应用,与外来药物尤其是西方药学的输入直接相关。早期传入的外来药物对我国传统药学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历代本草之中,并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药学。如《新修本草》至少收载有27种药材不是中国出产;《海药本草》收录药物所注的产地大都是外国地名。
中医起源很早。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
中药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人们生病的时候回采一些草药自己熬汤喝,中药就是这样慢慢演变过来的。
中药在古代就是一直都有的吧,他们去拿药的时候,一般都是那些草药。跟现在的中药也差不多,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兴起的。
中药一直都是中国的民族瑰宝,古代的人们治病看病、吃药喝药,都是中药,或者是以中草药为主的,在生活相关中,一直都是流行中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