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的真相,项羽失败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

2025-04-27 03:57: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导读:这个比喻真还挺形象。真是妙不可言,哈哈!虽然还有其他因素在,但总的来说这么说是有道理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明显项羽用的分封制:只要谁要拉队伍加入反秦战线,只要实力可以直接封王。这样确实有利于把反秦“事业”迅速做大。但是于稳定不利,如同自由市场。刘邦的嫡系将领都是自己培养,队伍也是自己的。虽然扩充速度慢,但是胜在团结稳定。如同厂家直营模式。真到刺刀见红的时候,刘邦的直营店直接干倒了项羽的加盟商。本文咱们不讲战略战术,只从用人和团队运作模式的角度来对楚汉之战的胜负做一下评测。

汉王刘邦

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任的同时又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从来不嫉妒下属的能力和功劳:让韩信带兵打仗、让张良参谋军机、让萧何治国理政。真正的知人善任,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最大化的真正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韩信善于带兵,刘邦善于将将。”通俗的讲就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做好协调工作和奖惩措施即可。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的将领都能很舒服没有掣肘的施展才华。先统一思想:扫平诸侯,共创大汉。所以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起使。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以利驭人的项羽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整个汉军上下目标一致,所以可以看作向心力、凝聚力超强的厂家直营店。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况且刘邦的主要核心团队都是相识于微末之时,都是好兄弟、好哥们。这样的组合稳定性和凝聚力很强。比如萧何、樊哙、曹参、周勃等人。即使后加入的成员在刘邦的知人善任的能力下也会迅速融入。比如韩信、张良、陈平等人。大家都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奉献才华。最终垓下逼杀项羽,一统华夏,建立起前后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项羽

项羽勇猛好武,个人武力和军事才能相当出众。人称西楚霸王。这也是秦末项氏在反秦诸侯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底子好、家世好、武力超人的项羽妥妥的帝王胚子。也许世界是公平的。上苍给了项羽这些出众的军事素质,同时赐予他的事嫉贤妒能和刚愎自用的性格。心腹谋臣只有范增一人,项羽还不完全虚心纳谏。

《史记·高祖本纪》: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战后设想和国家建设上,项羽和刘邦也不相同。项羽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一心想兴复楚国。至于其他的地域还是在他的主持下分封诸国。这样确实可以迅速扩充反秦的力量,无论是谁拉来队伍只要力量足够就可以加入获得分封成为加盟商。项羽妥妥的一个武林盟主。西楚自己的力量不但没增强,反而随着项羽的政治不断消耗国力下降。内政、军事、谋略三条腿在范增被气走后最后只剩军事一条腿。最后项羽除了落了个武林盟主的空名号和虚弱的西楚国意外,似乎什么都没剩下。真正和刘邦玩儿命的时候,这些加盟商可不跟着项羽拼命。所以项羽的败亡似乎已经注定。

回答2:

和自己的能力有关,和对手有关等。自己有勇无谋导致失败,对手太强大才导致自己被打败了。

回答3:

想要称霸天下,就要有人才,但是项羽慧眼不识珠,不会辨认人才。真正的领导人应该在果断的时候就果断,犹豫的时候就犹豫,但是项羽却偏偏反了过来。项羽人长得高大威猛,本应该豪气万丈,却在分配官职一事上小气吧啦,导致人心涣散。想要有一番大成就,却没有相应的远大的眼光相匹配。心中总想着重情重义,却没有实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但是项羽做不到,因为怕丢面子就自杀在乌江面前。

回答4:

项羽的失败在于他没有一颗想要统一天下的心,他只想要和以前一样,成为诸侯称霸的霸主,不想做什么皇帝,这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回答5:

和性格以及能力,项羽性格过度骄傲轻视他人,项羽没有治理国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