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的社会生活与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同之处

2025-04-07 22:53:4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的社会生活与大同社会相比有相同之处: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大同社会中说的:老有所终,又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老有所终,又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回答2:

在内容上,两篇课文一同构想了理想社会,它们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1、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大道之行也》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记述课文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 zhà),事毕,出游于观(观,读ɡuà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社会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士族地主把持政权,对农村人民的受压迫受剥削的黑暗现实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希望回到原始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希望有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因而有了千古传诵的“世外桃源”,这个词语现在已经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词。

2、构想的社会制度、人们应有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

孔子曾经说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证明孔子思想取法于先人,将夏以前的社会形态提到理论高度,加工提炼出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社会的纲领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桃花源记》更多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用“渔人”进入桃源所见来展示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把“大道”里构想的社会特征具体化了,给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丽风俗画。《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图景,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设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艺术再现。

3、都折射出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子。

《大道之行也》在结尾用“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作为全文总括语,这暗含着一种对比,现实社会里有许多黑暗的现象如搞阴谋、盗窃、作乱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桃花源记》是通过渔人与村中人的对话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是直接点明,桃源人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里作者并未详细写出村人“叹惋”的内容,但根据背景资料和上下文意,可以推知:村中人叹息外面的人依旧受压迫受剥削,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叹息这种战乱和动荡的生活何时结束。还有“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可以看出,村中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些话语都折射出当时社会黑暗的影子。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在相同之中,课文又有不同之处,这表现在:

1、 本质不同。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会模式构想。阐明了社会纲领、社会特征以及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具有积极意义。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世外桃源”只是作者为了躲避现实,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情境。从文章结尾,“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来看,它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与“大同社会”的理想,本质上是不同的。

2、写法不同。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中的《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是以“言论”的形式,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观点,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讲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虚实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完整又引人入胜

回答3: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大同社会中说的‘老有所终,又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回答4:

相通点是相同点是都和当今社会一样和谐,没有战争,此剧对应男女衣着输入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同点是,当今社会没有超花园中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