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两型:莫氏(Mobitz)Ⅰ型和Ⅱ型。上型阻滞又称文氏(Wenckebach)阻滞。正常人或运动员可发生工型阻滞,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工型阻滞也常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药物作用(如洋地黄、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剂等)。Ⅱ型阻滞主要见于希氏束或束支—浦肯野系统病变,易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I型阻滞心电图:①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受阻不能下传而脱漏一次QRS波群。在QRS波群脱漏前的PR间期最长,QRS波群脱漏后的第一个PR间期最短,此后PR间期又逐渐延长,终至QRS波群又一次脱漏。②PR间期延长的递增量逐次减少。③RR间期呈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④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⑤QRS波群正常者,阻滞几乎均位于房室结,极少数可位于希氏束内。如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形,阻滞位于房室结或希氏束—浦肯野系统。
Ⅱ型阻滞心电图:P波突然不能下传而脱漏一次QRS波群,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但恒定不变。若能下传的QRS波群增宽异常,提示阻滞位于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若QRS波群正常,阻滞可能位于希氏束内。
①Ⅰ型阻滞治疗原则参照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节。②Ⅱ型阻滞如心室率过慢,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应给予治疗。阿托晶适用于阻滞位于房室结者,可提高心室率。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任何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用法参照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对于症状明显、心室率缓慢者,应及早给予临时性或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