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口蹄疫要尽早治疗,如果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传染到其他的牛。如果小牛得了口蹄疫,可能会激发感染其他疾病,从而突然死亡,所以要赶紧治疗。
牛: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最短为24小时,最长为14天。病牛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随后在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出现水疱,并流出泡沫状和涎液,同时出现反刍停止、饮欲增加的症状,有时在趾间和蹄冠皮肤上也同时或稍后发生水疱。孕牛发生本病时往往发生流产或早产,严重的死亡。犊牛的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较高。
口蹄疫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主要有三型.各型不能互相免疫.病畜水泡中及淋巴液中病毒含量最多.病毒多由于直接接触而传播.本病以牛最易感.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不喜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泡或糜烂.起初水泡只有婉豆到蚕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
指导意见: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豆)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曾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而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皮肤水疱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数天痊愈,预后良好。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