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沟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3°12′;东经118°10′,位于淮河水系苏皖两省的交界点。中国古籍文献有丰富的淮河流域人文、地理、物产以及人类活动的记载,由此而产生了淮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宋代,双沟地区就酒业兴盛。《宋史》记载:“泗州水,城且坏,焘悉力营护,诏宠其劳。入为户部副使。京师赋曲于酒,人有常籍,毋问售不售,或蹶产以偿。焘请罢岁额,严禁令,随所用曲多寡以售,自是课增溢。”
宋·熙宁年间(1068-1085),泗州酒课达“十万贯以上。”酒课成为当时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支柱。成书于宋代的《天工开物》中说:“凡燕、齐黄酒曲药,多从淮郡造成,载于舟车北市。”足以可见宋代酒业的兴盛。
”淮郡,即淮平。今天的泗洪县双沟镇一带。又据宋代《酒名记》载,有“泗州酥酒”之名,当时所产“酥酒”名声远播。苏东坡有诗曰:“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南宋词人程垓在《祝英台》词曲中有:“小小红泥院宇,深深翠色屏帏。簇定熏炉酥酒软,门外东风寒不知。”同时代无名氏《鹧鸪天·上元词》词曲中也有:“登复道,听鸣鞘。再颁酥酒赐臣僚”等歌赋 。
《康熙字典》中释注:“苏”音“酥”。公元十二世纪苏东坡编著的《物类相感志·饮食部》也有记载:“煮芋,以灰煮之则苏。”“苏”用同“酥”。
清《泗虹合志》、《泗州志》记载:“ ”。民国《泗县志略》记载:“酒业城乡大曲坊十二家,小酒坊七十余家,每年可酿酒约百万斤,售价约十五万余元。双沟大曲,据善饮者言,应推为全国之冠。”又据现代《泗洪县志》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有山西太谷县孟高村人贺氏,看双沟有好水和盛产高梁,就开办了全德糟坊,酿造双沟大曲。”
1910年,双沟大曲在清代末年首次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国际名酒第一。 孙中山先生特为双沟酒题词“双沟醴泉”。双沟一时名声大噪。
酥酒自宋代以来,一直在中国名酒之列。全德糟坊创办之后,酿酒工艺日趋成熟,贺氏老五甑之法一直延续至今,酒师们传有:“双沟糯红粱,筛选入酒坊;石磨碾碎谷,细簸去稗糠;掺拌熟糟醅,锅甑把火旺;边蒸边煮出,看酒取佳酿”的工艺诗。在发酵后的糟醅中还有口诀式的三字经:“先三成,又三分;甄上蒸,看出酒;再降温,需加曲;后加水,入辅料;进池酵,回缸酵。”在制曲坯工艺上更有:新麦草二百,润淮水多半,铺层湿芦席,封一场门窗;三日放潮,一次翻曲,二日一翻,至曲火期。上霉、潮火、大火,后火、出房5个阶段,中温养曲30日,高温养曲45日,成曲入库养6个月后,供酿造之专用。
今天,清代双沟古窖址仍然保存完好,窖池面积约1800平方米,连续使用近三百年的古窖池仍然在酿造“苏酒”。她由宋代“泗州酥酒”和清代“双沟大曲”所保留的一系列传统工艺而综合,其典型风格为浓香型代表,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