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战功十倍于关羽,人品百倍于关羽,为什么赵云没有成为我们汉人的军神,而让关羽这个匹夫得享圣名!

2024-11-22 09:44: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有关关帝崇拜的研究很多,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我把我几年前写的论文贴一部分出来供大家参考,其中关于宗教的发挥今天看有些幼稚了,不过也懒得修改,但求方家一粲吧。请大家雅正! 从正史中我们并没有看出关羽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名的武将而已。而且在性格上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嫉妒心强、好虚荣等等。并不符合儒家的传统观点。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个的普通的武将变成一个被尊为神品至高的神的呢?我们从关羽一步步的由人变为神仙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极端迷信鬼神之说。所以在做事情时,往往有人会编造一些鬼神之说,来增强说服力,达到个人目的。如陈胜,吴广起义时就编造了“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和“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以及汉高祖刘邦,为了改变自己出身贫贱的事实,不惜给父亲戴上“绿帽子”,编造了自己的母亲和龙交配生下自己的传说。从关羽由人变神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最早推公关入神界的传说是有关湖北当阳玉泉寺关公显圣的传说。玉泉寺在玉泉山东麓,始建于东汉建安三年(198年),由普净禅师结茅于此,这时关羽随刘备起兵不久,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整200年的历史。又二十一年,关羽退败到离玉泉山不远的临沮被杀,死后孙权将其首级献与曹操,曹以诸侯大礼厚葬其骸于该寺附近成陵。该寺传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又已历经了373年,出现了关公显圣的传说。此时正是玉泉寺重修之际,这种在时间上的巧合,我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这些显圣的传说是为了配合玉泉寺重修而杜撰出来的。这则故事后来被很多佛教故事集载录(唐代董挺撰《贞元重建庙记》和宁代张商英撰《重建关帝君庙记》,南宋僧人志磐著《佛祖统记》及有关建玉泉寺及关帝志),广为流传。以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又写了关张魂归西蜀显灵托梦的杂剧,直至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更详细地描述了《玉泉山关公显圣》等神化关羽的情节,普遍为世人接受了。与此同时,人们也已经传言天台宗祖师智欹大师于隋文帝扬坚开皇十二年(592年),在当阳玉泉寺旁的金龙池(今称珍珠泉)月夜遇关公关平父子。年长而美髯丰衣者对智欹大师说自己是汉前将军关羽,身旁年少者为子关平,战乱而死后,奉天帝之命主镇玉泉山。同时还问智欹大师“何在住足?”智欹大师答欲立道场。于是关公以神力帮助在此山建立法门,并自愿任该刹护法伽蓝神,并传说智欹大师就关公显圣做护法神的事还禀告了当时的晋王场广。后来又传说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以后,在玉泉寺建道场时,也曾听当地乡民说关公显圣之事,神秀拆毁了显圣祠,于是阴云密布,关公于云中跃马横刀显灵,并向神秀述说了往事,于是神秀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我们从以上不同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有一点非常类似,就是这些关于关羽的传说最后都是以建了一个寺院为结尾,我们再来看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隋唐之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唐朝统治者为给自己的统治制造合理性,标榜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大力推崇道教,对南北朝十分盛行的佛教带来了很大冲击,直到武则天时期,为了贬低李氏势力,才重新推崇佛教。所以在这之间的一段时间里,民间虽然仍然以崇拜佛教为主,但那些和尚已经不能像在南北朝时那样广造寺院了。为了修建庙宇,这些和尚不得不找出很多理由,所找的理由通常需要和所建的庙宇有关,所以在玉泉山上修的玉泉寺就会和死在玉泉山附近的关羽发生关系就造了关羽显圣的神话。并且先把说成是关羽一个奉玉帝之命镇守玉泉山的道家山神,然后再将他改造成了佛教寺院中的保护神,并有了关羽受戒的传说。好像关羽是弃道投佛。佛教这样编造,很显然是在贬低道教提高自身的地位。同样的,道教也不示弱,开始了拉拢关羽的行动,在关羽不断被神化的过程中,编制了《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戒士子文》等假托关圣帝君之名的警世劝善之作。同时,道教崇奉的驱魔降妖的大神中有“四大元帅”,又分称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其中关元帅正是关羽,面赤如血,蚕眉长髯,青龙赤兔,被说成是真武帝君魔下的大元帅之一。 但是,关公被佛教奉为伽蓝护法神,只是神化关羽的第一阶段,仍处于神界的侍者护卫地位。或说只是由玉泉山的镇山土地保护神变为禅寺的护卫神。在中国的神话世界中属于较低的等级,名气还不是很大。但到了宋代,关羽作为忠勇的象征,逐渐的声明显赫了。这不再是佛家的功劳了,而是宋朝政府的作用,北宋末,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三年(1104年)又晋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年)再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追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王庙。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再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赵 淳熙十四年(1187年)又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约85年间,连续加封,由公及王,谥号屡增,把关王崇拜升入高位,并享受王庙祭祀。为什么宋朝政府会突然之间崇拜关羽?我结合宋代的历史条件,做出如下推论。众所周知,宋代“积贫积弱”,不断受到外来的骚扰,最终被北方少数民族吞并。也许是摇摇欲坠的宋政权亟需发扬一种忠勇的精神;也许是“体弱多病”的政权继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也许是文官们孱弱的身子亟需忠勇的武将为他们保家护国。我想正是这种愿望是的宋朝政府把神化了的关羽推到了关王爷的高度。 到了明代这种情况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制造了关公率十万天兵助他破敌的显灵舆论,并因此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关王庙。明成祖朱棣夺帝位后也造出了关公显灵佑助他的传说,并为此向成都关王庙颁赐龙凤绽丝旗。两个皇帝,一个以要饭起家,打下江山;一个以“清君侧”为名,篡夺了皇位。都是为中国传统道德观所不耻的。为了给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便想到了以忠勇著称的关王爷,他们心中一定想向世人说明,既然忠勇的关王爷都帮助我打下了天下,那我的所作所为一定是符合正道的了。他们的子孙自然也会继续祖先的做法,如明宪宗朱见深也敕命各地重修关王庙,为塑像挂袍披,为殿堂悬旗幡。直至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敕封关公为“协天大帝”,又八年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再十五年(1604年)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敬上冠冕袍带,举行三日大典,并亲献祝词。于是关王爷在明代被隆重的升为关帝。 清代对关帝的崇拜则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不过作为外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侧重点和明代是不一样的。明代强调忠勇是标榜自己忠勇于天道,为自己的统治找到合理性。而清代强调这更多的是要求臣子忠勇。这个刚刚建立的外族政权,被汉族被统治者视为非正统,各地的抗清运动此起彼伏,清政府除了在军事上严酷的镇压,在思想上采取强硬措施,如文字狱等等。但维护统治不能以压为主,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是清政府熟知的,元朝的迅速灭亡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还要让人们根本不产生反抗的想法。于是选中了这个在明代就被推崇备至(不用完全换新的,既可不过于反对明代措施,有利于标榜自己是替明代报仇;又不至于重新起家,等于是接收明代的宣传成果),在民间又有很大影响力的关帝。大肆宣扬以关帝为代表的忠义,于是顺治元年(1644年)敕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帝驾谒关公故里关帝庙,亲笔题匾“义炳乾坤”;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追封关公父、祖、曾祖三代为“公”;乾隆朝加封谥号“神勇”、“灵佑”,后又改封“忠义”。以后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仁勇”,道光朝再加“威显”,咸丰三年(1853年)加封“护国”,翌年加封“保民”,转年再加封“精诚绥靖”,同时追封关公、祖、曾祖三代为“王”。同治九年(1870年)加谥号“翊赞”,光绪五年(1879年)再加号“宣德”。到此为止,清季累加封号为“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圣大帝”到清亡时,关帝崇拜终于达到登峰造极,至高无上的神位。 随着官方对关帝的崇拜的不断升温,在地方上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关帝庙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建起。由原来从祀于各寺观神殿,急剧向立专庙行专祀的礼制发展,由帝王钦定祭祀规范到佛道教定制祝醮,使关公崇拜仪礼达到帝王庙仪,隆重盛大。关羽更是被尊为“武圣人”。在中央的关帝庙成了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列的武庙。在地方上也有很多关帝庙。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以降,几乎每个稍大一点儿的村落,几乎都有关帝庙。其“势力”是中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关帝庙一般是放在村口,取其降妖镇魔的作用。 而且随着元代罗贯中的一部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使关羽的威名在民间大振。小说中所描写的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和被罗贯中神化了的关羽的赫赫战功,是关羽成了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是讲义气,有勇力的化身。被誉为“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见湖北当阳关陵对联)。这才是关羽在民间被崇拜的原因,和政府所宣扬的忠勇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明清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的大发展,也在民间崇拜关羽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知道清代形成的我国民间戏曲的精华——京剧,其曲目主要来自《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京剧和各地方剧在明清是广泛传播的,那时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看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人们喜爱的另一种休闲方式——评书,也是以《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为蓝本的。人们从小到大对这些戏剧耳濡目染,更提高了关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民间教团帮会也笃信关帝,结社、祈愿、拜签、乩占也从未离开过关帝崇信,以致家祭庙祀,遍及全国。我们可以看到在关帝崇拜最盛行的清代末年,义和团为抗击八国联军,大搞迷信活动,各个坛(一种义和团的组织单位的名称)纷纷宣称自己可以请到关帝附身,从而可以刀枪不入、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我们有必要把请神活动的仪式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由请神者烧三柱香,向神灵祷告。然后,把他烧香剩下的灰吃下去。之后,开始进入一种似乎是昏迷的状态,手舞足蹈,表演一套漂亮的武术套路,这个表演者(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通常是一个完全不会武术的人,这是人们就会说关帝已经附在他身上了。最后,他会突然晕倒,在爬起来时,它已经是关羽在人间的代言人了,并分享关羽的一切神力。这套请神的仪式,在海外的中华文化圈中的国家,如新加坡。以及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仍可以看到。笔者就曾在河南郑州附近的农村——刘家村,看到过巫师用这套仪式请神。至于完全不会武功的人是怎样学会武功的,当时一些仇视义和团的士大夫,作了很有客观的解释,他们说这些武功套路和舞台上京剧演员的套路完全相同(这样的解释是可以让我们信服的)。这从侧面反映了戏剧对人们的影响力和对关羽崇拜的巨大推动作用。 我们还可以在关帝崇拜中可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关帝到了有清以降,有越来越“忙”的趋势。不但有和关羽的生平有点关系的功能(如保佑打胜仗、保佑结拜的兄弟不会反目成仇、降妖除魔等),而且一些看起来不搭界的功能也套在了关帝的身上,像掌握人间命禄、助人科举(似乎几经抢了孔夫子的饭碗)、驱邪治病、招财进宝等等很多功能。这里列举出的只是常见的功能,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我仔细想了一下,提出本人的一些见解。客观的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种偷懒的心理,如人类的科技发明不就有很多是为了方便(其实就是为了偷懒);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比较省力的方式,比较典型的是北京话中的儿话音,很多是为了省力造成的,还有语音的音变,同样是人们追求省力而造成的;我们平时在走路时往往会选择一条比较近的路,哪怕这条路并不如大路那么好走,复旦的草坪往往被踩出一条小路就是明证。人们最初向神灵膜拜时,选择有很多神灵,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很多民族都是多神崇拜的。这种方法往往很繁琐,而且会出现“淫祀”的现象,造成极大的社会浪费。这一点中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孔子虽然提倡祭祀,但也要以礼节之,“非其鬼而祭之,淫祀也”,墨子作为代表劳动人民的思想家,也提出了祭祀要“节用”的原则。欧洲和中亚的宗教历史上,都是首先由多神崇拜,再进而转化为单一神崇拜的。我想在西方出现基督教的一神崇拜代替希腊神话的多神崇拜,西亚的伊斯兰教的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正是人们认识到了多神崇拜的后果,所以才会很乐意接受新的简朴一些的一神崇拜的宗教。这在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宗教改革就可以看得很明显,新兴的资产阶级厌恶天主教的奢侈浪费,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给教士挥霍,所以才会在资产阶级发达的地方进行改革。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们觉得像很多的神膜拜感到很麻烦,要一座一座庙宇的跑,而且到庙里面去求佛祈福是要花钱的,人们往往会承受不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都知道,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一切宗教都是人们思想的寄托,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念“制造”宗教,所以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把宗教描绘成自己所想象的样子。既然我们已经证明了人类有这种偷懒的本性,以及人们都想省钱的心理,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关帝会越来越“忙”了。为了减轻经济的压力,为了少跑几座庙宇,人们把一个受到普遍信仰的神逐步的变为一个万能神,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这就是中国的宗教由多神崇拜想单一神崇拜的一个开端吧。为什么是推崇关帝而不是其他神灵呢?我认为应该是因为关帝这个神由历代政府推崇,又在民间倍受推崇,有广大的信仰他的人。这一点是孔子所不能比的,孔子虽然受到政府的推崇,但读书人毕竟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很少的一部分,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并不紧密。而有很多的专管一职的神灵,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往往会出现同时一个“职务”,却在不同的地区要由不同的神仙来担任,比如说受到人们普遍崇拜的财神在明清以前是由赵公元帅的职位,到了逐渐变成了五通财神(有五个人),后来在江南又出现了五路财神(一个人),慢慢的这两种财神由合流的趋势。很多地方多是只祭拜五路财神了,不过在原先崇拜五通财神的地方,人们把五路财神变成了五个人,后来才又变会最初的了一个人,但这个五路财神毕竟是在江南开始流传的,对全国影响不大,于是在清代,关羽开始以财神的面目出现了,开始取代已经是单一神的五路财神。但当时还配有一个和他相对的文财神(范蠡为原型),关羽只是最为财神之一的武财神。不过后来武财神的香火更盛一些,为什么呢?我根据在文武财神之前的财神形象,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财神一般都是面目凶恶的人充当,或许是中国的有钱人一般都是恶霸一类的人物(建国后拍的一系列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吧。所以人们才会把财神描绘成这样一副样子。在这种文化氛围内,当然是有勇力的“武财神”香火更旺了。最后,到了近代,关帝已经完全成了财神的唯一“代言人”。今天你走到全国各地的饭店,尤其是华北,几乎家家可以看到供奉的武财神关帝。在饭店之外的商业场所,或商人的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供奉关帝的神龛。也许这是一种中国神先崇拜由多神变为单一神的形式吧。关羽作为其他功能的“代言人”的情况和这个类似。

回答2:

因为关羽这个人很忠心,非常讲义气,话说被曹操用尽财力物力都没法吸收他,是一种忠心讲义气的极端的表现,所以在小说里会非常突出。而赵云是什么都比较好比较强,比较综合,可能人物特性方面没有关羽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