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胸部那个洞是用来排水的,以防止大佛侵蚀风化。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扩展资料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胸部那个洞是用来排水的,以防止大佛侵蚀风化。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扩展资料:
乐山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镶嵌着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乐山大佛
驰名中外的乐山大佛,端坐在乐山坡东面的凌云山上。大佛高七十一米,面对三江,西望峨眉,依山而坐,雄伟庄严。难怪人们称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雄伟的大佛和它古老的历史,让人感到无尽的神秘和向往。再加上“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的民间传闻,更多的人相信大佛蕴含着无尽的宝藏。1962年,维修人员在大佛胸前发现了人工开凿的洞穴,但是未有惊人发现。80年代,广东一位叫潘鸿忠的农民,偶然发现乐山大佛的栖息地实际上是一尊三山相连的“巨型睡佛”,而乐山大佛正处于这尊睡佛的心脏部位。这样一来,佛中有佛、佛在心中的佛界之说也得到了印证。
到了90年代,又有游客在大佛的心脏部位发现了一尊“小佛”的隐约身影,头及眼、鼻、嘴等五官身形清晰可见,这尊“小佛”的身影刚好位于乐山大佛胸前的洞穴位置。古时候修建佛像,的确有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东西的例子,这也是佛教教义允许的。看来藏宝之说并非子虚乌有。那么藏宝洞里藏了什么东西?是谁藏在里面的呢?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一、海通剜目建大佛
唐朝的时候,贵州有个和尚,法名海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他云游四海,发愿要为百姓做善事。这年夏天,他来到四川嘉州。听说府城城东凌云山下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常常掀翻船只,危害生灵。一天,他想亲自去查看一下,便攀着岩壁来到凌云山脚。忽见一个激浪打在岩上,浪头退去后,一个壮年汉子躺在水边,左手拿钻,右手拿锤,一动不动。海通和尚忙上前,把汉子背到岸上,过了好一阵,他才慢慢苏醒过来。
原来,那汉子名叫石青,是个石匠,他见凌云山下水势凶猛,来往船只常常翻沉,许多船工兄弟白白地送了性命,心里实在不忍,便决心在石壁上凿一路篙眼,好让船工们的竹篙插在篙眼中,撑住木船不碰在石壁上。不料刚打了几下,一个恶浪扑来,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石青的行动感动了海通。第二天,海通和石青相约又登上凌云山察看。他们站在百丈悬崖上,只见下面滩险水恶,江涛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直向峭壁冲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这时,正有一只木船顺江而下。突然,那船就象离弦的箭飞奔而来。眼看靠近岩石,这时,水中猛地出现一个怪物,掀起一股黑浪,把木船吞没了。海通一迭连声地口念“阿弥陀佛”,石青怒不可遏,苦于没有降妖的法力。海通道:“不如在这山岩上凿一尊弥勒大佛,一来借佛祖法力收妖镇怪,二来也可减弱水势,保护行船。”石青听了连连点头。于是,石青就在凌云山上打了个石洞,让海通和尚在洞内居住下来。
海通和石青一面察看水势,一面测量地形,分头准备雕刻大佛的事。海通和尚翻山越岭,行船过水,到江淮一带募化资金;石青在嘉州城乡物色能工巧匠,打造工具。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开元六年便开始动工了。
海通和石青修大佛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了开去。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纷纷前来相助。一时间,凌云山上,千人挥臂,万人呐喊,闹腾起来。从山岩上打下的石头,象下雨一样轰隆隆地掉进河里,激起无数浪花。
可是没多久,平地忽然狂风不止,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暴雨倾盆而下,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凌云山上洪水暴发,一股股山洪直冲大佛头顶。海通和尚发愁了:这样大的洪水,即使是铜铸铁造的佛像也会冲坏的。石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安慰海通说:“师父不要担忧,我自有办法。”他和众石匠商量,决定在大佛头上、身上修凿排水沟排水泄流。只见石青腰系绳索,冒着生命危险,悬空凿石。石青和众工匠们舍生忘死,坚持不懈,终于凿成了排水沟,消除了洪水的冲蚀。
那时,嘉州新上任一个刺史,爱财如命。他打听到海通和尚募化了许多银子,就带着一群衙役来到凌云山上,气势汹汹地对海通说:“大胆和尚,你未经官府许可,私自动工兴修大佛,该当何罪?来人,给我锁走!”几个衙役冲过去就要动手,只见石青伸手挡住说:“修大佛是为了镇妖降魔,减弱水势,解除灾害,有什么罪过?你们要锁锁我吧!”海通忙对石青说:“工地上没你不行,天大的事我来承担。”那贪官见风转舵,便装模做样地说,“和尚听着,本官姑念你是出家之人,可免你牢狱之苦。不过,你等破坏我嘉州风水,得拿出白银三万两赔偿。”海通一听这贪官原是来敲竹杠的,顿时胸中升起一股怒火,说:“这银子来自千千万万的善男信女,我海通怎敢动用半文。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贪官以为海通是说话来吓人的,就说:“那就把你的眼睛剜出来给本官看看。”
海通听了,冷然一笑,不慌不忙地将双指插入自己的眼睛。两颗眼珠落入了手中的盘子里。海通端着盘子,直向面前的贪官走去。边走边说:“拿去吧!”贪官和那些狐群狗党,见海通和尚剜下双目,毫不动容,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回去了。
海通虽然失掉了两只眼睛,但刻佛的意志毫不动摇。对修建大佛更加关心,常常拄着拐杖,由小沙弥扶着,来到工地,陪伴石匠们干活。大家见了,感动不已,含着眼泪劝他回去休息。海通执意不肯,说:“我虽不能看着大佛建成,也要听着你们把大佛建成啊!”
然而,海通生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宏愿,不几年,他就圆寂归天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海通,就把他当年住过的山洞叫做“海师洞”。海通圆寂后,大佛又是如何顺利完工的呢?
直到现在,海师洞内还有一个神情坚毅的海通塑像。
二、开元盛世留下的杰作与疑团
后人提到乐山大佛的修造,似乎都归功于海通,事实上,海通从筹措到修造仅主持了18年后就因积劳成疾圆寂了,工程也就此停了下来。在这18年中,策划和募款占了10年,实际开凿的时间仅8年,剩下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完成的。
海通主持开凿成形了大佛的头部至胸部,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主持了大佛胸至膝部的工程,大约用了7年时间。章仇兼琼的继任韦皋主持了“莲花座上及于膝”工程、大佛“丹彩以章”、“金宝以严”的通体上色工程、“像设以俱”的九曲栈道工程、“万龛灯焰”的佛窟其余小佛及韦驮护法神工程,还有犹为艰巨复杂的大像阁工程等,大约耗时15年。
整个大佛修造工程,除去筹措资金及中途受“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影响的停工时间,实际用于开凿大佛的30余年时间,地方政府主持开凿了22年,承担了近3/4的工程量。
资金方面,海通仅靠民间募资形式,资金筹措量非常小,章仇兼琼“持俸钱二十万以济经费”、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经费”,先后拿出自己积蓄的部分薪金支持大佛工程,但由于工程巨大,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工程款动用的是地方财政的税收资金,并且是得到了皇帝恩准的。修造资金有了根本的保证,才使大佛工程得以顺利完工。
政府的支持还表现在征地手续上,能将凌云山栖鸾峰这块临江的风水宝地,无偿地划拨给海通修造大佛,可见政府对大佛修造工程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乐山大佛修造工程实质上是一项由民间发起,后演变为政府大力支持的唐王朝形象工程。如今,我们如果提出“建造乐山大佛共用了多少钱”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但可以想象,那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大佛的修建耗费万金,但其中所藏宝物或许要抵过万金。
相传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当时20岁的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偶然得到了一枚珍贵的心状佛祖真身舍利,并梦见一巨佛坐于三江之畔远眺峨眉山。经人解梦,这是大吉之兆,预示着李隆基将得天下开创盛世。公元713年,李隆基亲率兵马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掌握了作为一代帝王的实权。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为了感恩还愿,他启动了乐山大佛的修造。把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与无数的珍贵佛教法器,秘密收藏在大佛之中,完成一个夙愿轮回。佛宝与江山联系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如果当事人信它,它就是真的。所以玄宗李隆基才可能一面因为政治的原因抑制佛教,一面又把佛当成最终心愿和手中财富的归处。最可能的推测是唐玄宗下令开凿大佛,并秘密地将佛宝舍利供奉于凌云寺。他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将舍利放在寺院或者其他地方是极不安全的。所以他密令在开凿大佛的同时,由御林军亲自监督设计并修造地宫,来永久存放这枚舍利。玄宗后来的继任者,出于对万年江山的期待和对佛祖的敬畏,依然不遗余力地支持了这项工程。真正的地宫门在哪里,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千年一过,它就永远迷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三、大佛胸前惊现“藏脏洞”
1962年乐山县政府组织建国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地维修大佛,修补前胸时,工人发现佛肚前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它的发现似乎印证了大佛身上有“藏宝洞”的千古传说。这个“藏脏洞”,因位于大佛胸前的心脏部位而得名,是一个高3.3米、宽1米、深2米的长方形人工开凿的暗室。
洞穴的封门石在两位鉴证人的注视下被打开,室内情形令人大失所望,仅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废铁和铅皮,开启现场惟一有价值的就是封门石,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剑南西川节度使曾在上方修建了一座13层的楠木大橡阁,后被毁于大火,宋代重建,称为“天宁阁”,后来被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记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修补前胸时,工人发现佛肚前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
现场有两个见证人,一人认为暗室堆放的东西,应该不是原洞穴堆放的,而是被盗后的人为遗留物,且时间不会太远,应该在清末民初。另一个认为,暗室里的“废铁”应是“鎏金铜壶”,“铅皮”似乎是破损的“铅皮经卷”。若此推断成立,则说明暗室里残留的东西应是被盗后残留的原有东西,最近年代也应和封门石碑年代一样是宋代遗留物。
由于当时的“藏脏洞”被打开后,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随后就被工匠用青砖、水泥灰封闭。如今两位现场当事人说法不一,已无从考证。惟一的线索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那次维修时已移至附近的海师洞保管,海师洞是建造大佛时海通和尚的卧室,文革中洞内的存放物被毁,残碑也下落不明。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是近现代史学者一直找不到的一块重要的文物石碑,得而复失令人深感遗憾。
那么,“天宁阁记事残碑”上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此碑来封“藏脏洞”?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时所凿?目的是何?被盗前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如此多的疑问几乎成了千古谜团。
古时候修建佛像,的确有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东西的例子,这也是佛教教义允许的。按佛教造像仪规,在佛教造像身体上一般设有“藏脏洞”。藏洞内所装东西多为“五谷”及“五金”(金、银、铜、铁、锡)。“五谷”象征菩萨保佑“五谷丰登”;“五金”象征菩萨保佑“招财进宝”。还有的佛身藏洞内装的是仿制五脏六腑的器皿或经书帛卷,象征“肝胆相照”或“真经永驻”等等。关键是这些藏洞大都开凿在佛体背部隐蔽处,而乐山大佛开凿的位置在佛心部位,这是前所未闻的。
虽然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记事残碑”,但不能说明此洞是宋代人开凿并封藏的。从开凿此洞的长、宽、高规模来看,工程量较大,应是唐代同期工程,是造佛时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说施工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藏洞功能。
那么这个藏洞究竟要藏什么东西呢?可能是财宝。大佛建成前后募集金银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建成后的佛事活动肯定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庙能收到的捐赠善款、奇珍异宝肯定很多。虽然利用佛身藏宝,况且是在“佛心”,是跟佛经教义相违背的,但若是前人考虑深远,佛财归佛,善款专用,将募集来的剩余资金封藏好,留予后人,紧要时开启用于维修,这个解释应该也是道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藏脏洞”在历史上曾被多次开启,以致洞内的贵重物品早已荡然无存。也许是在唐晚期会昌五年唐武宗的全国范围内的灭佛行动中被搜走,也许在唐末宋初就被盗宝者劫走;也许19世纪初四川军阀陈洪范对大佛维修时就发现了大佛胸前这个藏宝洞,掠宝后再将大佛脚下的“天宁阁记事残碑”移作封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