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林机关炮历史欧洲国家存在这个武器?存在为什么中国不购买?

2025-04-16 16:27:4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加特林机枪——手动型多管旋转机关枪。加特林机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一译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作盖特机枪/机炮)
在1860年设计而出的,是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后,加特林机枪输入中国,当时称其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


金陵兵工厂1884年就仿制生产了美国M1883型加特林机枪,由此看来当时国内的军工生产和技术引进还是非常及时的。尤其有趣的是文中的一张插图——一个架在独轮车上的加特林机枪。我们由这张插图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是:当时的工匠及技师,并不是一味单纯的仿制,而是也有自己的独创——将原来M1883型的三轮炮车式的结构改为中国式的独轮小推车.


有关当年加特林机枪生产、使用情况的详细记述,仅在军工发展史和晚清政府的凋拨令中偶尔提到一笔。其中有关它最早的记载是1873年(同治十二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曾大量购买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为“格林快炮”。1881年(清光绪七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11毫米口径加特林机枪,又称“十门连珠格林炮”,并在1883年中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得到请政府的重视。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陆军已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加特林机枪。北洋水师的一些军舰也安装了此枪,增强了近战火力。四川机器局亦于1884年仿制成功此枪。但它毕竟是手动机枪,结构比较复杂又比较笨重,其在战场上的地位逐渐被马克沁机枪等更轻便的新式自动武器所替代。清政府也于1896年停止了生产。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案。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民兵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据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




这东西,系统重量太大,弹药消耗量惊人,适装性差。。。MD自己装备的都不多。装备的用途也多是特种作战用途。

这是A10上的机炮,整个机炮比一辆甲壳虫还大。


其实普通人最熟悉的这种米尼岗便携套件,其发明者是一家好莱坞道具公司。其只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世界中和BB枪圈子中,因为即使是施瓦辛格也承受不起这个即使只有区区5.56的玩意儿发射实弹的巨大后坐力。(外源枪就是好啊,发射空包弹都不需要辅助装置)
最近有人把这个套件的思路改装到了斯通纳上,起了个张狂的名字叫“链锯”。用于……好吧,民间娱乐。

回答2:

加特林1860年在美国发明出来,1874年就引进中国了,清朝同治年间。不但有买,金陵兵工厂还有国产仿制过。但是很快就被更先进的马克沁机枪淘汰了,清末到北洋军时代基本就是自动机枪了。所以老式的加特林在大规模战场上确实不多见。

回答3:

买过的。只是不是机关炮,是机关枪。洋务运动买过一些。
加特林机关枪的威力也是在进步的。刚造出来的时候,加特林机枪是手摇的。在实战时,摇动把手的战士很容易因为激动而把枪管摇的过快,这反而会无法击发。所以到一战时,各国军队基本就以水冷式重机枪为主了。马克沁重机枪在一战大出风头。
要到现代加特林采用电力转管,自动供弹等技术。普遍装备在飞机,舰艇等载具上。加特林才开始大放光彩。
不过电影里施瓦辛格抱着加特林扫射,就只是电影了。这样抱着不用一分钟就把子弹打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