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中国周边一些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度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相继出现了自称“小中华”、“中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中国文化对周边多年来(尤其是盛唐时期)的扩散和辐射之下,这些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开始运用儒家华夷思想来为自己国家定位;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文明在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后已经发展成熟,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大为提高,已不甘心以夷狄自居,特别对周边未接受中国文化的“夷狄”产生了优越感,故以“华”而自豪。这些国家所秉持的思想就被称为“小中华思想”。
小中华思想是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而中华思想则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华夷观。从商周时代起,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就以“中央之国”自居,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将周边民族视为蛮、夷、戎、狄。“中国”的含义延伸到了地域、民族、文化和国家政权这四个层面,由此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及“中华思想”。而后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以中华思想为指导,通过征伐、招抚、羁縻、册封等手段在东亚地区建立起了华夷秩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曾包含在华夷秩序之内,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受到了中华思想的深刻影响,这就为“小中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这些国家往往立足于“中国”含义中的文化层面,来解释本国的“用夏变夷”并自称“中国”。将本民族视为“中国”其实是世界文明的普遍现象,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如法显《佛国记》称‘印度’为‘中国’,而以中国为边地;古希腊、罗马、亚剌伯人著书各以本土为世界中心。” 不过东亚文化圈外的国家自称“中国”与华夷观无关,故不在本词条讨论范围内。
唐朝时期,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正式形成,小中华思想也萌生于此时。而东亚文化圈内的各个国家的小中华思想各不相同,严格来说,“小中华思想”只属于朝鲜,因为只有朝鲜才自称“小中华”。日本、越南都是自称“中华”而非“小中华”。琉球则没有小中华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国在华夷秩序中的位置决定的。朝鲜长期处于华夷秩序之下,离中国政治中心较近,恪守藩属之道,奉行事大主义,故不敢僭越直称“中华”;日本则游离于华夷秩序边缘,独立性和民族自尊较强,而越南虽也长期处于华夷秩序之下,但离中国政治中心较远,周围也无匹敌之国,因此独立性和民族自尊也比较强,故此两国能直称“中华”;琉球加入华夷秩序及吸收中国文化都比较晚,到17世纪中叶才开始全面接受汉字及儒家思想,未能发展到较高程度且独立性最弱,故没有形成小中华思想。各国的小中华思想最初形成都是出于对中国的认同感及作为“中国第二”的自豪感,但越到后期就越发生变质,出现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背离的趋势,即认同中国文化而不认同中国地域上的政权,甚至有对抗中国王朝的意味。特别是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以后,朝日越各国的小中华思想空前膨胀,均认为中国已沦为夷狄,而本国才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华夷秩序崩溃,朝日越各国也先后以民族主义取代小中华思想。以上就是小中华思想的总体概况及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