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2025-04-06 11:55: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四年级 何桂兰 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结合我们三年级的课题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从而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精心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起到加深探索、画龙点睛的作用。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认为都懂了,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中尝试解答。 3.教给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 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或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机械,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②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本校准备召开的一二九长跑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每个运动员跑两圈要跑多少米?”、“女生共跑多少米?”、“男女生共跑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