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典音乐听后感600字

2024-11-22 12:44: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何接近,接近,再接近古典音乐
作为已经在古典音乐海洋中畅游了N年的爱好者,笔者愿意在此与诸位分享一些经验与心得。

不能欣赏音乐之美好的人生是遗憾的 人生。听音乐就像陷入爱河,开始有很多激情,后来则化为亲情,不可割舍。学科虽然不同,但是为学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对西方经典音乐的了解可能就像对唐诗 宋词的了解一样,欣赏一些之后,最多能吟诵一些名句名段,时间久了,可能连名段也会记不全。应竖困谈试教育下的语文课使得很多人对唐诗宋词丧失了本应浓厚的兴 趣,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碰巧喜欢音律,那么恭喜你,古典音乐是值得用一生去探索的海洋,这里有着与文学、绘画都不同但是同样精彩的体验。而且距离产生 美,很多非专业人士一般都具备着专业人士所没有的激情与热情。小学音乐课上,老师第一句话就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话一点不假,只是我当时不明白它的深 意。一方面,音乐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可以突然出现或停止,它对人产生的作用却可以延续至很久甚至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时间这个维度,是我们体验音乐的过程 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有很多体验,在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学识之前,是得不到的。人们的知识结构又不同,同样渊博的艺术家、听众所进行的再加工再创作也可 以是很不同的。对同样的作家、作品、演绎,你会随着时间变化有可能出现各种感慨和判断,这个过程真的是美妙和丰富极了。可以说,如果有音乐伴随着我们成 长,让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绝对不会后悔。具体的原因和方式请容我下面一一道来。

听音乐伴随着读历史(这个过程应该是自发的,因需要而定)。西方音乐几百年的精髓,不是谁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大量的作家作品和相关的人物、事件,我们了解得越多越感慨其浩瀚。一般来说,在听音乐时我们手头如果有一些类似 格罗夫音乐辞典、牛津音乐辞典甚至音乐学院的音乐史教材之类的参考书,是比较有用的。但别被历史牵着鼻子走,我们熟悉历史是为了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和世 界的规律,让我们更富有智慧。一些音乐家的传记和书信集,也是我们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们一般都有很多版本的传记,我们略知一二,就足以接近他们的世界了。业余人士,由于时间零散、不固定,难以长期掌握乐器演奏,难以对很多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但是音乐史则只要不是白丁都可以接触。阅读 增长人的知识,优化人的气质,何乐而不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史无处不在滋润我们。开始我们只知道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他们一些奇闻轶事,后来 又知道了各种乐派各种时期的代表人物,再后来,我们余碰还会知晓、欣赏到很多音乐厅里从来不演出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西方的唱片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大量 的文化遗产。现在的网络技术又如此发达,音乐资源的传播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笔者这10年收藏了大量的CD、DVD和电子资源,不仅这些音乐载体本身,连同 种种收藏的过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听音乐的理想状态是一种平衡。平衡艺术家的个性和社会的包容性,平衡自我陶醉的小世界 和整个人类一些共通共融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在作曲家之间比高下,在演奏家的版本之间比高下,甚至追求录音效果超过音乐本身。这些都比较危险,尽管 沉醉其中的人可能觉得很过瘾。笔者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仔细想想,这些艺术家、演奏家就像人群中的你我他,每个人的存在都很神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社会职务不同,但又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中走过,最终也都是一抔尘土。我们没必要去造神,没必要狭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对象身上,尤其不可 以被一些文章或者评论误导。但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可以常有。收集不同版本的演绎也尺灶是可行的,比较版本时,我们最好多些切入点。旋律、节奏一般人都容 易捕捉,但是还有曲式、调性、调式、和声、织体等等方面需要我们去挖掘。挖掘得越多,收获越多,感受越丰富,而且对于某些作曲家,由于其旋律不甜美、节奏 复杂,刚接触时会很有距离感,于是就需要更多“手段”去接近他们,这绝对不是一般的“版本比较”能解决的问题。专业人士一样在做版本收集,因为他们需要找 寻对自己有启发的处理方式。

乐理知识这块也许是很多业余人士的软肋。但是这句话本身就不正确。业余人士之所以业余,就是 因为相关知识不够系统,教育不够全面。笔者有幸生长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学里,并且曾在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对乐理和乐器都有所接触,在此想鼓励各位,乐理的入 门也并不难。找个钢琴教师,在键盘上弹一弹,拿简单的乐谱认一认,不3个月的功夫,你完全可以开启自娱自乐之门,这一点对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也适用。有了 基础,再不断深入,就又是个时间的问题了。有条件的话,多学几种乐器,掌握其中的原理,可以刺激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据笔者的经验,弦乐揉弦的温暖和 钢琴和声的丰富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都让人喜欢得很,不分伯仲。但是钢琴无疑是功能最强大的工具,音乐家最得力的助手,没学过乐器的不妨先接触接触它。本来 已经会乐器的业余人士,也不妨搞些重奏、即兴演奏,丰富自己的体验。爱背谱的不爱视奏,爱独奏的不爱重奏,这些都是我们完全可以克服的局限性。乐理的书也 到处都可找到,不要偷懒,为了更好地了解音乐,享受这个过程,弄两本书看看,脑子也许清楚了很多呢。有朝一日,当你摊开本陌生的总谱,发觉能听到数行的旋律同时进行,那是何等的享受,离作曲家脑中的世界越来越近。

此外,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活动也会丰富我们的生活,不仅呈现美 好,也让我们了解社会百态。类似《钢琴艺术》这种音乐期刊与音乐教材书籍相比,更好阅读,每篇文章都很短,信息覆盖面也广。我们关注、参与音乐活动, 比如各种国际国内的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会,音乐沙龙,讲座,我们或许是组织者,或许是参与者,在这整个的收集信息、付诸实践、收获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与音 乐一块组成了新的历史。

笔者一贯认为,音乐是文字所讲不清楚的艺术,我们只有通过语言做一些解释描述试图接近。本文试归纳总结了些经验,提出了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启发。

回答2:

贝多芬之魂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手起,禅芹乐贺族毕响。久违的那一段旷世音乐,《命运交响曲》又在耳边响起,带着一阵清新,一阵久远。我的思绪此际飘回到与它第一次邂逅的那段时光:那时,无意间的一次偶然,打开收音机,这一段满是激情的流畅乐章便是那样走进了我的生命,而我却正值年幼,心智尚没成熟,不能完全感受它背后的种种含蕴,它唯一给我的认识是:它是贝多芬一生中所创作的乐曲里最负盛名的〈命运交响曲〉。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的渐丰,和对贝多芬的不断认识,加上如今在大学校园里明亮的音乐室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又一次重温这段在童年留下回忆的音乐,那一刻,许许多多在幼年时埋下的疑问也一一坦然,这段乐曲,不仅仅是一串音符的完美组合,它凝聚着贝多芬之精神。
正如我们所知,他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音乐之途一马平川,畅通无阻。命运与生活对他并不宠幸有加,童年时,被不懂教子之道的父亲三更半夜叫醒练琴的日子,苦涩难熬.而在音乐追求的过程中,却与一代音乐巨子——莫扎特无缘,一次匆忙的见面不料却成了永远的诀别,从此两人生死两茫茫,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良师益友,在后来,一次不幸,他双耳失聪,对于一个 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出乎世俗眼光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得比任何人都要稳健,凭着一腔男子热血,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一个古典音乐新流派的纪元,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也凝聚了贝多芬之魂.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穗仔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