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2025-04-27 23:12: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布格重力异常是地下所有密度不均匀地质体引起的重力效应的叠加反应,它包括沉积盖层内部的密度变化、基底顶面、地壳深部界面的起伏及其内部结构、构造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重力效应,但以深部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多。

为了在区域上了解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场特征,我们将研究区的高精度重力资料与东部地区的老资料进行了统一拼接、统一处理解释,编制了柴达木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图(图2-4),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柴达木盆地表现为周边被昆仑、阿尔金、祁连重力异常梯度带所环绕的、较为宽缓的、北西—近东西走向高低相间展布的重力异常特征。其内部也分布着几条规模较大的重力异常梯级带。布格重力异常值总体上是北西高(大于-300×10-5m/s2)、南东低(小于-380×10-5m/s2),反映了本区深部界面(主要指莫霍面)西北高、东南低,重力异常等值线的走向及异常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分区特征非常明显。

图2-4 柴达木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示意图

首先以盆地中部的乌图美仁到鱼卡北北东向重力高带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重力异常以北西—北西西向为主,东部异常以近东西向为主。下面分别把这两个区的重力异常特征介绍如下。

1.西部重力异常区

西部重力异常区中对重力异常分区起控制作用的、在重力异常图上反应比较明显的异常梯度带主要有5条:①阿尔金山前异常梯度带:异常梯度每千米可达6×10-5m/s2,北东—近东西向延伸;②昆仑山前异常梯度带:在盆地东侧反映得非常清楚,近东西向展布,连续延伸,每千米异常梯度变化可达4.5×10-5m/s2,在盆地西侧,梯度带北西向展布,梯度变化每千米最大可达4×10-5m/s2;③祁连山前异常梯度带:北西向展布于北缘块断带的北侧,梯度变化每千米最大可达4×10-5m/s2;④鄂博梁构造带南侧梯度带:主体北西向,西侧近南北向、东侧近东西向展布,梯度变化每千米最大可达3×10-5m/s2;⑤盆地中部北西向异常梯度带:位于干柴沟—油泉子—油墩子—黄石—塔尔丁构造北侧,梯度变化每千米可达2×10-5m/s2

由上述5条梯度带可将柴达木盆地格尔木以西地区划分为4个异常性质各不相同的区域:

1)阿尔金异常区:分布于盆地西北部阿尔金山前,局部基岩出露,布格重力异常值全区最高,为(-340~-270)×10-5m/s2,异常等值线主体呈北东东—近东西走向,这种特征与盆地内其他各地区明显不同,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宇中深变质岩系,局部为奥陶系中浅变质岩系,夹加里东或海西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呈北东东—近东西走向;重力高异常主要反映了元古宙地层的分布。这种异常分布特征与盆地西部主体北西走向的重力异常特征严重不协调,这主要与喜马拉雅晚期阿尔金主断裂强烈左旋走滑而形成的阿尔金山体向盆地逆冲逆掩作用有关,断裂和山脉都呈帚状特征。

2)柴西南异常区:盆地中部有一比较明显的重力异常高带,位于干柴沟—油泉子—黄石—塔尔丁一线,将盆地西部坳陷分成南北两个异常特征明显不同的区域。南侧异常等值线走向近东西向,异常值介于(-395~-345)×10-5m/s2之间,变化范围高达50×10-5m/s2;异常值高低相间排列,其间发育等值线较为密集的梯度带,每千米梯度变化可达3×10-5m/s-2;通过分析认为:这些梯度带基本都对应断裂的位置,异常高值对应基底隆起、异常低值对应基底凹陷。

3)柴西北异常区:位于干柴沟—油泉子—黄石—塔尔丁北侧重力梯级带以北,鄂博梁构造带南侧梯度带南部,该区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呈北西走向,总体表现为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斜坡,异常值整体较低,异常形态宽缓,异常极高值向极低值呈渐变过渡的特征,地震资料揭示该区基底呈向西北抬升的斜坡,反映了本区基底密度相对变化较小,岩性相对单一。

4)柴北缘异常区:位于鄂博梁构造带南侧梯度带以北,该区异常主体呈北西走向,异常值高低相间排列,但在西部鄂博梁Ⅰ号附近,异常等值线走向则转变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东侧马海、南八仙一带,异常等值线走向又变为近东西向,使得该区整体形状像一个上底插入盆地内部的等腰梯形,反映了本区受后期改造较为明显,基岩起伏较大。

2.东部重力异常区

位于乌图美仁—鱼卡北北东向重力高带以东,异常走向主体呈近东西向,根据重力异常的高低分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重力异常区,分别介绍如下:

1)昆仑山前重力高异常区:位于乌图美仁—格尔木—诺木洪重力梯级带以南,该区异常值相对较高,一般大于-380×10-5m/s2,西高东低,异常走向呈近东西向,对应基岩隆起区,格参1井4020m已钻至元古宇花岗岩,大参1井和甜参1井分别在1100m左右钻至海西期花岗岩,这说明昆仑山前重力高异常带基底埋藏较浅,是构造隆起区。

2)中部重力低异常区:位于乌图美仁—格尔木—诺木洪重力梯级带以北,锡铁山—埃姆尼克山以南,布格重力异常值总体上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大值在西北部山前,为-380×10-5m/s2,最小值在本区的最东部都兰县西北40km附近,为-402×10-5m/s2;在大灶火—诺木洪一带布格重力异常值北高南低,总体上呈一斜坡特征,到昆仑山前重力高异常区急剧抬升,呈明显的箕状断陷特征,从南缘异常特征分析,可能存在逆掩推覆,诺木洪以东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显示该区异常值较低,最低值位于埃姆尼克山前,向南抬升,呈一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特征。

3)阿木尼克重力高带:该区位于中部重力低异常区北部、德令哈重力低异常区南部,该区重力异常值在东部重力异常区是最高的,最高在埃姆尼克山西部为-320×10-5m/s2,向东异常值逐步降低,并呈起伏不大的两高夹一低的重力异常特征,两高分别是欧龙布鲁克山、埃姆尼克山向东的延伸,一低为其中的向斜部分。

4)德令哈重力低异常区:位于东部异常区的东北部,异常值在东部重力异常区最低,为-450×10-5m/s2,整体呈一个凹陷特征,中间低,向四周逐步抬升,呈北西走向,对应德令哈断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