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福建省晋江市华表山,有一个有意思的景点,这个地方明明都是石头,却叫做“草庵寺”。事实上,这里是一个消失了许久的宗教——摩尼教的遗址,它原来是一个以草搭建的草庐,因此得名草庵。可能有的朋友没听说过摩尼教,不过我如果告诉你它的另一个名字,你一定会发出“原来是它啊”这样的感叹。摩尼教,又被称作明教。是的,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那个明教。
摩尼教在三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摩尼号称自己是除了释迦牟尼、耶稣之后的最后一位先知,摩尼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宗教的诸多成分,对本教的教义、教内阶层划分,乃至教规戒律与文化符号,都做了详细的制定,可以说他创造出的摩尼教义是世界性的宗教中最为完善严密的。摩尼教在中国的发展有过极盛时期,也受到过重创,可谓几经波折。
摩尼教约于六至七世纪传入我国,安史之乱后在中原的势力达到极盛,成为次于释道儒之下的第四大宗教,然而,会昌五年,唐武宗推行灭佛政策,史称“会昌法难”,由于摩尼教也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亦遭严重打击,迎来一场浩劫,从此摩尼教失去了合法宗教的地位。
到此为止,盛极一时的摩尼教无奈之下只能转到地下活动,在民间秘密流传,为了避免灭顶之灾延续发展,吸收了很多民间信仰,逐渐改成为明教。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在欧亚旧大陆广泛传播,影响极其广泛,可最后还是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摩尼教屡次遭受上层政治力量的镇压。唐朝时期借回鹘外力而兴,亦因回鹘之衰而灭,另外,当时已有群众基础雄厚的本土教派存在,这些教派例如佛教对摩尼教这种外来教派天然地呈现对立姿态,加上统治者对寺产的垂涎,导致本就随着回鹘动荡而风雨飘摇的摩尼教再难支撑。至明代,朱元璋曾下令禁绝明教,理由是“旁门左道”且“上逼国号”,明教更加趋于没落,其教义被明代的民间宗教杂取用之,直到清代彻底失去了摩尼教活动的痕迹。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摩尼吸收“百家精华”而制的教义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宗教中最为完善严密的,可这种优势也恰恰成为了它的劣势。摩尼教稳定全面的教义和结构与其他世界性宗教相比显得发展空间窄小,面面俱到的摩尼教在历史发展中逐步表现出“可有可无”,与拜火教的明暗二宗相似,与佛教的清规戒律相似等等,如果说每个宗教都是一支曲子,那么摩尼教曲子里的某个部分总是相似于其他曲子的某个乐章。
当然,摩尼教独特和近乎完美的教义也曾经赢得了无数愿意为其赴汤蹈火的教徒,并且其教徒的忠实和虔诚也常常不是其他宗教可以相比的。世事无常,盛衰轮换,千年前各种各样的人聚在草庵寺膜拜摩尼光佛的时候,他们也许从未想象过有一天这里会这么冷清。因此,既然无法预测未来,便认真对待当下吧。